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森林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的环境、经济或社会损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与森林生物灾害有关的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并且美国、日本、德国和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加强相关立法,并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森林生物灾害国内立法体系。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生物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森林生物灾害立法体系还存在一定缺陷,可从上述4个国家的森林生物灾害国内立法中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建立健全高校治理商业贿赂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贿赂严重损害高校声誉,直接危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其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等方面着手,建立健全高校治理商业贿赂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商业贿赂行为不敢为,也不能为,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业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农村工业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发展对农村环境和农业资源危害加重,农村可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受到威胁。农村工业污染的防治需要政府、社会中间层组织、企业及社会公众这四者有机结合。探讨协调政府、社会中间层组织、企业与社会公众多维关系的同时寻求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解决路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提出治理农村工业污染对策,以期为新农村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近日,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防控有害生物促进农产品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江苏省重大有害生物联防机制的建立。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越来越突出。江苏省查获包括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450多种,其中松材线虫自1982年首次在中山陵发现后,全省发病面积已达20万亩,每年死树约24万株。而且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有害生物种类、批次连年大幅上升,使得江苏省许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受挫。江苏省农林厅、江苏检验检疫局建立重大有害生物联合防控机制后,双方将定期相互通报国内植物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5.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担负着农村的绝大多数行政事务,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呈现出弱化趋势,使得乡村面临严重的治理危机。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及治理主体等方面重塑治理能力,有利于推进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家族制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对学校长足发展影响深远。当前我国的家族制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董事会结构比例失衡、重大决策家族利益最大化以及家族控制人与管理者"合谋"现象,这从动力机制上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科学健康和长远发展。因此,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必须以重塑家族制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其完成现代大学治理模式及机制的改造为前提。这需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模式,加强民办高校的重大决策和校务公开,并建立多元补偿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此促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为有效防治水污染,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广泛的实践,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随着治污实践的深入,传统行政治理模式单一、"治本"作用有限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亟待通过司法治理模式进行有益补充.其中,新型的环境公益诉讼模式因与水污染治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而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未来水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设过程中,相关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应着力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积极开展司法实践,以有效预防和制止水污染行为的发生,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健康数据虽涉及个人敏感隐私信息,但由于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在数字化时代开放共享成为必然趋势。以往单一权利保护模式已无法应对挑战,通过构建新型治理模式协调多方主体的多元利益,才能促进健康数据的流通开放。健康数据开放利用中存在产权配置权利不对称、健康数据来源者隐私利益保护不足、企业健康数据商业利用场景合法性问题、政府多重角色导致治理边界模糊等治理困境。因此,应重塑健康数据利用权益配置的公共价值,确立“个人、企业、政府”权益合理配置的健康数据整体性治理模式,构建责任与权益相一致的治理责任结构,形成对主体权益的软法与硬法协同保护,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利益且最小限度利用个人隐私。只有确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并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以森林疗养促进公众健康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京市存在人口高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缺失等问题,再加上工作繁忙、生活成本高等,导致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开发森林的疗养功能来增加国民的绿色福祉,是国际林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不仅有利于森林的保护和多功能利用,还能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介绍了国内外森林疗养发展的历程,阐述了森林疗养对人身体健康的作用。针对北京社会经济和林业发展特点,提出了森林疗养基地建设要点和促进森林疗养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变革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现代生物技术却日渐异化,引发了对生态、伦理和人类健康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效应,正愈益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异己力量。只有积极构筑完善的公共政策治理、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体系,才能有效推动现代生物技术负面效应的“善治”,负责任地促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向更高阶段的跃进。  相似文献   

11.
灾害之于贫困的复合嵌入性,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厘清的基本认知。当前防灾减灾与扶贫减贫的疏离和脱节,导致因灾致贫返贫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新形势下,必须要重构减灾与减贫的关系,从碎片化管理走向整体性治理,促进该场域公众主体性地位的回归,形成多维合力,从根本上阻断因灾致贫返贫的生成渠道,实现减灾与减贫的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三州地区地处中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属断裂构造发育,极易因强降水等极端天气诱发山洪、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导致该区域路网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和多灾并发。这在高山峡(深)谷区尤为严重。通过分析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路网灾害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灾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灾害应急与防治技术较为缺乏、灾害危害度和路网基础设施的易损性较大、路网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力较弱。为了在四川三州地区构建安全可靠、应急保障能力强的现代路网体系,需要通过构建时空、纵向、横向三位一体的综合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健全灾害科学、应急技术、风险管理三者有机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等措施,不断提升四川三州地区的路网气候恢复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棉花的最优补贴方式。分析表明,从经济刺激效应的角度上看,中国棉花最优的补贴方式应是农药补贴,而并非种子补贴。其原因在于中国棉花产区虫害发生频繁,灾害严重。因而农药是保证棉花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除了农药补贴外,实施种子补贴、化肥补贴、机械补贴和灌溉补贴对中国棉花生产也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为此,政府应设立专项研发资金,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生产高效环保农药。同时,应进行棉花品种优化改良,提高棉花防虫抗病能力。并加大对棉花产区害虫综合防治预报工作,建立棉花害虫监测与预警机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同时对种子、化肥、农药、机械和灌溉实施组合补贴。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云南省会泽县、思茅区和新平县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认知、需求、满意度及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留守的林农文化程度不高,对林业科技认知程度不高,但对林业科技服务有着强烈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种植技术。然而当前林业科技服务供给匮乏,林改后林业科技服务的供需矛盾更为激化。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加大对林业科技服务的宣传,增加林业科技服务活动的频率和效率,加强林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和强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研究碑文的内容入手,深入剖析了广东现存明清时期60通涉林碑刻丰富的人文内涵,并对此一时期广东森林资源的变迁与严重水患等自然灾害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日趋严重,如何制定适应洪涝灾害等极端气候的政策和措施急需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农户采用适应性抗洪措施的现状及影响他们采用这些适应性措施的主要因素,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者提供实证依据。基于全国6个省的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适应性措施采用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面对洪涝灾害,85%的农户采用了以非工程类措施为主的相应的适应性措施。为了提高农户的适应能力,三分之一的村得到了上级提供的抗洪预警信息。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在灾前和灾后给农户提供抗洪预警信息对农户采用适应性措施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区和农户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户采用适应性措施也会产生显著影响。依据研究结果,最后讨论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的灾害特点 ,以及防灾减灾管理的现状 ,除尽快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外 ,还应 :1)在搞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 ,必须注重减灾 ;2 )重视城市灾害防御 ;3)要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4 )加强防灾减灾立法工作 ,提高综合抗灾减灾能力 ;5 )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伤害是深层次的,思想重建带有对安身立命的思考和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照。从实现跨越式复兴、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防灾意识、保存地震遗址等方面借鉴、继承人类历史上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思想重建的积极经验,可以促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深入进行,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甘肃森林资源流失剧烈,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对森林生态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森林生态效益的缺失有着内在的联系,甘肃的森林生态问题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历年水灾也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并重的解决策略。这些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促进了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防风治沙等各项林业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林业的现状和生产实际,通过对林业经营面临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林业分类经营、多种经营和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三项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