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界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公认 ,并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用。我国刑法学界已开始涉足该理论 ,但在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前提、法律性质及法律地位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针对以上情况 ,应结合我国现有刑法体系及刑法理论的特点 ,对西方期待可能性理论进行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一种刑法理论,目前已在西欧大陆法系国家及日本取得通说地位。若将该理论引入我国将对完善我国刑事立法、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期待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期待可能性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而规范责任论是当今西方刑法学中居支配地位的责任理论,因此,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纳。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都提出了挑战。但我国刑法实践不能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庸俗化,而应批判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性质与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 ,以规范责任论为核心要素。期待可能性理论与规范责任论、心理要素 (故意、过失 )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刑事立法 ,指导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德日刑法中的重要理论,关注了人性脆弱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刑法应该高度关注、引进这一理论,从而使我国的刑事司法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大陆法系一般把期待可能性理论放在有责性中进行考虑,我国的犯罪构成和大陆法系不同,引进之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论证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期待可能性不是刑事责任能力要素,也不是罪过的内容和评价要素,而是主观方面且和罪过独立的要素,从而在期待可能性没有之时阻却犯罪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是研究并解决行为人在无"非难可能性"的情况下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其本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刑事归责只有在行为人存在非难可能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如何引入该理论并用以完善刑事立法、司法,都是现在亟需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指根据行为人面临违法行为之际的具体情况,看是否尚有期待其为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无此可能,则对行为人不能予以责任的非难而追究其责任;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应是责任的例外要素;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应以平均人标准说为宜;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国外刑事立法中常有体现,它对完善我国刑法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从其诞生之日起,经不断完善和发展,已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便其余欧洲国家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审判实践也深受其影响.追根溯源,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较大生命力使然,而这种生命力又来源于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我们应将该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的框架内合理引入.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为大陆法系中的一种刑法理论,蕴涵着独特的人文关怀精神.回顾期待可能性思想及理论的发展历史,探究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根据,对完善我国刑法理论和指导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以承认和采纳。一方面,鉴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较大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又来源于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我国应该积极引进这一理论;另一方面,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特别是作为超法规的阻却事由要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实质违法性判断是大陆法犯罪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实质违法性理论的研究有很重要的立法与司法功能。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社会危害性说所揭示的就是刑事违法的实质 ,但由于将其置于犯罪本质的地位 ,造成诸多弊端 ,如果借鉴实质违法性理论将其作为刑事违法的实质层面 ,并纳入犯罪构成体系中 ,就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刑法理论。我国现行刑法虽对此尚未作出规定 ,但现实中是存在的。因而有必要对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依据、主体范围、罪过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 ,说明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相关适用。  相似文献   

13.
孙道萃 《南都学坛》2012,32(5):85-91
理论刑法学和应用刑法学是刑法学的两大支柱,而刑法学通说和刑法解释学分别是前二者的灵魂,但目前的刑事法治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刑法学通说必须同时具备长期性、共识性、验证性、实用性和动态性,应妥善处理刑法学通说与学术创新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学术创新推进刑法学通说的历史进化。刑法解释学是最基础和常见的具有独立品格的学科,不能一味地批评法条主义,作为刑法实践的代言人,应以刑法学体系为疆域,重新树立罪责刑关系和罪责刑均衡为对象和目标的刑法解释新范式。刑法是理性与实践的结合体,刑法学通说和刑法解释学是刑法信仰和生成的根据与基础,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14.
期待可能性理论:引进还是拒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大陆法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焕发着巨大的生命力。但结合我国的刑法理论来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期待可能性的性质和地位无法界定,标准比较混乱,而且由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和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难以找到契合点,引进的实际意义不大,故不能将其移植到我国刑法理论中。  相似文献   

15.
客观归责理论在因果关系理论领域派生出来,迅速为各国理论界密切关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因果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刑法理论中均给予重点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在各国的刑法理论体系中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条件说,到相当因果关系说,再到客观归责理论,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相当庞杂,各种学说各抒己见、各有千秋。客观归责理论已经超越了因果关系的领域,触及到了责任阶层,使得因果关系的认定和归责相混淆,增加了阶层理论的混乱。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只能采用条件说,而无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反恐刑法立法具有前置性、抽象性、复合性和片断性特点,分别对刑法谦抑主义、法律专属主义、犯罪的刑法治理模式以及司法判断方法提出了挑战。不应当以既有刑法理论对反恐刑法立法一味地进行批评,而应当依据反恐刑法立法的特点对既有刑法理论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为反恐刑法立法的正确适用提供理论支撑。为此,刑法谦抑主义应当从立法论回归解释,为出罪判断提供理论基础;法律专属主义应有例外,把地方性反恐法规作为恐怖主义犯罪司法判定的重要依据;犯罪的刑法治理模式应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刑法与行政法及地方立法之间的有效合作;同时,应当超越"在刑法规范与案件事实之间来回穿梭"的司法判断方法,建立"在法律规范与社会事实之间来回穿梭"的司法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法治文明的不断探求,中国刑事制裁体系的理论确信和实践运转日显重要。基于对犯罪人刑事责任理论的丰富和刑罚内涵的拓展,刑事制裁的框架在中国形成以刑罚处罚、非刑罚处罚和单纯宣告有罪共同构成的刑事制裁体系。犯罪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刑罚处罚之外刑事制裁方法的理论基础,其运用是实现刑法谦抑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