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前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战争、国共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文章。《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与报刊上的政论紧密结合,或以文艺作品支持抗战,或宣传边区的文艺建设,在对敌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不仅见证了解放区文艺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也为后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的文艺副刊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艺欣赏是人类整个文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文艺创作一起构成文艺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环境,是文艺创作的成果——文艺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并对文艺创作发生反馈作用。研究文艺欣赏的特点,不仅对提高读者的文艺欣赏能力,而且对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帮助他们深化对文艺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看待文艺的社会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并对文艺作品的美(内容美和形式美)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审美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文艺作品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又是一种通过文艺作品而对客观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活动。审美、唯有审美,才使文艺欣赏与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对真与假的认识),伦理活动(对善与恶的认识)实践意志活动(占有并消灭对象以满足某种功利欲望)是区分开来。同时,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不仅表现在内容上是对文艺作品美的发现与认识,而且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文艺是对生活能动地反映和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别林斯基说过: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可以此生活本身这第一自然更真实。这是因为文艺作品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鲁迅在长期文艺实践中,对艺术其实有深切的体会。他以自己特有的论说方式,对艺术其实问题的许多方面发表过很好的看法,达对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真实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鲁迅指出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作家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人类的文艺史证明:凡是虚假地反映生活的作品,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它们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诚然,真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一切问题,也不等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对艺术来说还有个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但是,真实是人们对文艺作品首先和基本的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文艺理念呈现多元化景观,文艺作品评价的标准多种多样,各自为政。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年代,不同标准之间应该有异中见同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只能是毛泽东《讲话》中"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标准。近年文艺接受的典型事例已经显示,持意识形态标准评价文艺作品完全可以达到上下一致的喜闻乐见。从现代文艺大家到台港优秀作家也都做出了兼顾精英标准和"喜闻乐见标准"的创作业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经营百姓喜闻乐见的多元文艺,是不同种类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万年春 《南都学坛》2000,20(5):48-49
邓小平的文艺功能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既尊重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又注重文艺的社会效益 ,文艺功能观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 ,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注重优秀文艺作品功能的积极性 ,批判低劣作品功能消极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读茅盾写于一九三八年二月的《“抗战文艺展望”之发端》,有点点感想。 《发端》涉及了抗战文艺运动形成的时限问题,其中有这样两句:“抗战以来,我们有抗战文艺作品,然而没有抗战文艺运动!”意思很清楚:在“展望”抗战文艺的当时,抗日战争虽早已全面展开,但抗战文艺运动却还没有形成,抗战文艺作品的出现,并不表明抗战文艺运动的“存在”。 对这一论断,《发端》有所解释。“所谓‘抗战文艺运动’,不是多出些文艺刊物,多发表些作品之谓,而是就现实中看清了何者是中心问题,问题的实际怎样,然后由此而决定文艺工作的方案。有了这样的方案,然后文艺工作者不会在心中浮起了‘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生活与工作的效率,还对当前文艺传播的机制产生了重大作用。在传播形态上,包括文艺作品的时空、渠道、内容乃至受众接受都已呈现为全方位碎片化态势;在传播生态上,传播主体以文艺作品为中心来整合包括传播平台、资本力量、移动运营商等在内的诸多传播要件,并将传播对象作为整个传播生态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文艺传播生态;在传播理念上,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文艺作品逐渐开始构建全新的受众"部落",从而形成了更契合文艺作品受众的传播心理,也更具生命力的"部落化"空间。由此观之,文艺作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并非仅是"移动设备+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产生了诸多如化学效应的新型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学科在全球视野下研究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与文艺作品,注重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的总结梳理,吸纳西方文艺的新方法、新思维,把握世界文艺发展的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提出了要注意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这是一个科学命题,它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运用多种科学知识进行研究,才能逐步得到一些科学的理解,从而对于加强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或效果真正有所裨益.在这个问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侧面是要研究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特点,研究文学艺术教育作用和其它教育手段的区别.鲁迅曾说:“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教科书……之外,需要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革命与文艺》)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特殊渠道是什么?它具有什么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想针对这两个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只有将文艺自身看作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才有可能谈及文艺演变。在我们惯用的“文艺演变"这一术语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人类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但是,由于人们一直急于探究文艺演变的本质规律,反而造成了对“文艺演变"自身所蕴含着的某种特殊规定的忽略。说到“文艺演变”,无疑地意味着对文艺整体性的肯定,而这种整体性就是古往今来、浩繁无际的文艺作品的某种内在一致性,现代心理学家们将它阐释为原型。换言之,原型就是使文艺自成系统的内在契因。  相似文献   

11.
(一)文艺社会学是不是一门独立学科? 一种意见认为,文艺社会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李泽厚把文艺社会学同文艺学作了比较,他说,文艺学在某一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涉及美学范围,具有不自觉的美学性质,而文艺社会学是自觉的美学的一部分,它是围绕或通过审美经验这个中心来展开自己的研究,把文艺作品、文艺史和文艺批评作为审美对象的存在、历史和鉴赏来对待的。他把文艺社会学纳入了美学的范畴。(《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学》1981年第3期)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文艺学、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相似文献   

12.
文艺的民族化问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就有关于文艺之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毛泽东的论断和见解使得这一论争获得第一次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深化民族化的认识至关重要,使中国文学界关于民族化的讨论获得又一次的解决。毛泽东关于文艺民族化的论断和见解,已成为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仍然是我们处理古今中外文艺关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民族化上为我们树立丁楷模。  相似文献   

13.
文艺创作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关注文艺自身的品性问题。文艺品性由审美性、思想性、商品性三元素体现。审美性是文艺的本质属性 ,思想性和商品性是文艺的附属属性。在创作实践中三元素的统一是可能的 ,但要处理好文艺作品的本质属性和附属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鉴赏主体个性差异、文艺作品自身所呈现的多义性会导致文艺鉴赏的多义性。承认文艺鉴赏的多义性不是要否定文艺鉴赏的客观标准 ,而是要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鉴赏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 ,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5.
文艺人才与宗教意识有着密切联系:文艺作品的题材受宗教影响;宗教意识渗透进部分文艺人意识之中;受宗教的影响文艺人创作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宗教也对文艺人才进行思想上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学生导报社是一个活跃于战时首都重庆的校园文艺社团。在战争烽火之中,中国学生导报社在校园和社会上都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活动,并且得到了文艺前辈的指导,创作了一批颇具价值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创作内容上通俗晓畅,充满了战斗的时代气息,极大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校园学生文艺。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现代评论家乔·奥威尔在《李尔王·托尔斯泰和弄人》一书中,认为文艺作品的价值的测定是十分困难的,是“无法验证的,除了让时间去淘汰筛选.”这种观点到了风靡今日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那里,变得更为武断,他们从根本上否定事物意义的客观性,自然文艺也包括在内。由于文艺自身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读者口味的多样性,对一部文艺作品作出价值的判断的确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这不等于说文艺不存在自身的原初价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世纪前,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了,经济学界却以沉默进行抵制。恩格斯看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采取的不予置评的卑劣手法,组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论战。他写了近十篇不署名的论文,“攻击”《资本论》,从而使《资本论》得到传播,获得了读者。文艺作品的传播,意义同此。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它所连结的文艺社会的交流。文艺作品所连结的交流,是实现其价值的基础。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从鲁迅的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文艺作品传播的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多从读者带有主观色彩这一面去解释,是否可以从传播过程中,文艺家通过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以作品的完成为终点,但从整个文艺实践活动过程看,作为文艺创作终点的文艺作品又成为文艺接受的起点。所以,文艺作品既是创作主体的对象,又是接受主体的对象。所不同的是,文艺创作以创造艺术形象为指归,文艺接受则是以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意象再创造。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经验,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照,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审美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过程,就是接受主体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充满着阶级矛盾和斗争,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亦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因此,文艺这种上层建筑现象就必然具有阶级性。文艺作品阶级性的表现程度不同,有明暗、强弱的区别,不带阶级色彩的文艺作品却是没有的。对于这一点,在理论上,我们队伍中似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