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选取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3年的年度数据,测算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并对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国际生产分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东、中、西三大区域依次呈递减的趋势.第二,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国际生产分割水平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不存在σ收敛;从区域层面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并对东中部形成赶超趋势。但选取2000—2011年的西部地区78个有效地级市数据,对区域差距指数进行分解发现:全国层面有着微弱的收敛趋势,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不断扩大;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同样不存在σ收敛;但是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β收敛,人力资本是解释西部地区经济收敛的唯一因素;此外,西部地区经济收敛速度为2.68%,略高于巴罗2%的跨区域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3.
全面回顾自1990年代中期发端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有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结构变量、劳动力流动、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波动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地区增长和地区差距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未来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可能方向是二元经济与经济收敛、要素流动性与经济收敛、经济收敛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收敛绩效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趋同与趋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中趋同与趋异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2年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表现为σ趋同,但在2003-2007年间却表现为趋异,且前一阶段的趋同速度快于后一阶段的趋异速度.与此相对应,1996-2002年我国各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发生了β趋同,趋同速度在1.7%左右;2003-2007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β趋同速度在1.3%;整体上看,1996-2007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存在β趋同,趋同速度为1.5%左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β趋同速度有逐渐变缓的趋势.1996-2007年这一时期,旅游经济低速、中速增长区没有出现俱乐部趋同,而旅游经济高速增长区出现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研究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相关文献按照收敛趋势及涵义的不同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划分为α收敛和β收敛两大类,其中β收敛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另一种基于β收敛所衍生的收敛类型根据其特殊的收敛趋势被称为"俱乐部收敛"。在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中,所有的收敛类型均有涉及。各个类型的收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β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分配变动,α收敛体现了总体收入在经济体中分布格局的变化;而由于俱乐部收敛呈现了一种不同的收敛方式,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因此有必要单独进行研究。各个类型的收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而中国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即表现为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内容的创新,对趋同俱乐部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则尤为典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且这一趋势始终贯穿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问题研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问题仍然突出,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要素相对价格扭曲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把握要素市场发展动态,还能够为理解、指导新时代背景下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1999-2017年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在测度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基础上量化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的要素相对价格扭曲严重,资本比劳动力存在更严重的价格低估,但整体而言有收敛改善趋势,尤其2009年以前趋势明显,此后相对保持稳态水平;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要素相对价格扭曲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σ收敛则只存在于全国层面。  相似文献   

7.
储祥好 《学术界》2006,(5):195-199
本文建立在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际状况,对我国区域发展收敛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阶段性的绝对收敛,还有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通过分析三种收敛间的关系,得出了有助于促进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定某地区属于怎样的经济收敛情况,对分析其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预测未来经济的走势有重要的作用。归纳了多种收敛方式的检验方法和模型,并且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作了分析,探讨了其在不同的时间段的收敛情况以及城市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初步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东部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呈现出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种收敛情形逐渐变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空间俱乐部趋同是指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邻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是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其发生机制是空间外溢促成区域经济出现地方化增长,进而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运用包含空间外溢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可以证明,空间外溢有可能导致空间俱乐部趋同。对中国长江三角洲1990—2007年区域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经验分析也表明,空间外溢对区域经济增长确有影响,空间俱乐部趋同客观存在。在考虑空间外溢的情况下,长江三角洲的空间俱乐部趋同速度为1.57%。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3-2018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GS-SBM模型对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七大城市群整体绿色经济效率的相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群间差异是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表现出显著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但不同城市群收敛的影响因素和速度有所差异。未来一段时期,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逐步缩小城市群内部效率,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并采用logt检验方法分别考察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其三个一级分指数的收敛情况.结果 表明,在样本考察期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从分类指数来看,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和数字化程度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而数字化程度指数的地区差异较小.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指数以及使用深度指数在全国范围内趋于收敛,而数字化程度指数总体不收敛,但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收敛于一个俱乐部,西部地区收敛于一个俱乐部.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增长收敛假说为基础,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实际状况,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否存在收敛性问题进行了检验并得出结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日趋扩大,各个域间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反而呈现出三大地带间的差异收敛性弱化趋势.针对这种现象,从要素的流动性的角度考虑用要素极化式聚集引起的梯度转移粘性对我国地带间经济差异收敛弱化的原因予以进一步的解释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行业面临严重危机,而克服危机的根本路径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驱动产业发展.以植物油产业为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显示,整个样本期间中国植物油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9%,而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效率特别是规模效率变化.中国植物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在全国层面存在绝对β收敛,但四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不仅在全国层面存在,在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也存在.因此,应针对植物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基本特征,积极探索相关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财政分权的增长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存在地区性差异,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否。运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1997—2003年期间,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弱的正效应,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分区域看,这种影响在东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非常显著;但2003—2007年期间,财政分权对总体经济增长及各地区区域内的影响都不显著,表明目前财政分权已达到较适规模,应进一步加大其注重民生的特点和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东盟经济和金融发展差距进行比较,运用α收敛与β收敛检验中国—东盟经济与金融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并呈现收敛性,但金融差距较大,其趋势变化没有呈现一致性收敛,缺乏金融合作的基础,而核心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小,金融合作的基础较好.建议根据金融发展的差距在金融合作上选取子区域分步推进和分层次渐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各地区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接着引入绝对趋同和俱乐部趋同理论对中国省际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空间趋同性检验,并对包容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结论表明,中国各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水平在2000-2011年期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存在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包容性增长不仅存在绝对β趋同,中、西部地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趋同;在四大驱动力中,市场力是促进中国及省际包容性增长的主导动力,外向力在各地区均发挥出一定的促进作用,行政力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东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基建”能否促进省域内空间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是关系到“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出“新基建”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理论假说,然后利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新基建”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广东省域内“新基建”的典型特征,最后基于β收敛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一方面,广东省域内“新基建”具有显著的非均衡特征,深圳、广州、佛山的“新基建”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前列,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要素基础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另一方面,“新基建”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促进效应,即对于经济增长相对落后的地区,提升“新基建”发展水平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产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滑结构变化和非线性调整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1952-2010年间我国25省市相对北京市的实际人均产出收敛性特征,并估算其非对称收敛速度。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各相对产出序列均具有非线性特征,且都只有一个重大事件影响其产出差异的均值;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其中18个地区经济增长表现为随机收敛,且收敛速度具有非对称性,外在冲击对大部分地区的相对产出效果表现出了较强的粘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