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略论茅盾的编辑思想和实践徐枫在中国现代史上,茅盾与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郑振蜂、赵树理一样,既是文学家,又是编辑巨匠。从“五四”时的《小说月报》到抗战时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直到解放前夕的《文联》杂志,《小说》月刊,茅盾或任主编或任编辑...  相似文献   

2.
关于茅盾的第一篇文学论文,众说不一,现予以比较:其一,叶子铭、孙中田说。叶子铭在《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中说:“茅盾最早的文学论文”是《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孙中田在《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中说:“茅盾在他早期文艺论文中”,即“在他一九二○年写的《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中,……云云。  相似文献   

3.
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陈芬尧,浙江嵊州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06年7月与2011年4月,他两度出席全国茅盾学术研讨会,加入了学会,并被选为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陈芬尧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前身)中文系学习,师从吴国群教授等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由于受其师及高校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他喜爱上中国现代文学,酷爱鲁迅、茅盾研究,于后者尤为用力.他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仅茅盾研究的笔记就达100余万言,另有数十万字的鲁迅、毛泽东的笔记.大学毕业后,陈芬尧仍孜孜于茅盾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十数年如一日,搜集齐了全套43卷精装本《茅盾全集》,以及自茅盾研究始至当下学者的100多部茅盾研究专著、论文集,令专门从事茅盾研究的专家学者感到惊叹.他还与诸如孙中田、朱德发、袁良骏、万树玉、庄钟庆、李岫、王嘉良、万平近、唐金海、丁帆、钟桂松、钱振纲等二十多位著名评论家、文学史家建立广泛而持久的联系,虚心求教.陈芬尧在攻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与文学史著之同时,厚积薄发,在《茅盾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粤海风》《文教资料》等刊物上发表了《茅盾与马寅初》《本世纪以来茅盾研究综述》《茅盾曾和鲁迅有过论战?——质疑鲁迅和茅盾关系的几种"新论"》《一个时间问题献疑——从"茅盾学"大视野试谈我对茅盾研究起点的一点浅见》等茅盾研究及其他学术、教学论文多篇,其中《关于茅盾的几次论争述评》《评复旦本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隐匿》等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文摘卡》转载收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撰写《茅盾传》(与叶子铭先生合作)之故,对茅盾的生平史实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发现茅盾所著《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茅盾只写了一半,后一半由家属所写),有上百处错漏,而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者在其著述中又多沿袭,故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评说,以匡谬误。对其百处错误的归类概说,请看笔者《茅盾〈我走过的道路〉百处错误略说》。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资本家系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语境。市民及其文学是茅盾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之一。茅盾研究了市民、市民文学、两种文学、中国市民文学等概念,认为都市、有产、工商是其基本要素。茅盾《子夜》的思想资源是他的市民文学、小资产阶级文学概念的合理延伸与发展,也是《蚀》的发展,是茅盾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市民—资产阶级现代工商产业意识。1933年《子夜.后记》客观体现诸。茅盾1939年关于《子夜》的创作谈和1977年的后记,是对《子夜》创作思想资源的自我加述,间离与陌生了事实,体现的是中国现当代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缩影,妨碍了对《子夜》主题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丁尔纲先生的新著《茅盾评传》作了评论。认为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思辨色彩 ,主要表现在作者的理论自觉 ,全书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作者以史家的眼光 ,把茅盾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加以考察 ;对茅盾创作的评述是从对茅盾史的研究和拨乱反正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对重要史料进行了辨证 ,对评价茅盾中的不实之词进行了辨析。《茅盾评传》是对茅盾传记研究的新开拓。  相似文献   

8.
《子夜》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高峰。本文依据茅盾创作《子夜》的史料,探讨了瞿秋白对茅盾创作《子夜》的启迪和影响;同时,作者也用具体的事例阐明了瞿秋白和茅盾两人互相翔、互相帮助的历史实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茅盾、巴金创作与冰心小说《超人》的精神联系主要表现为茅盾的小说《幻灭》直接整合、转换进了冰心小说《超人》的内容,巴金的小说《灭亡》也与冰心的《超人》形成精神共鸣。茅盾、巴金文本中所昭示的渴求母性之爱的男性心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这正是冰心从女性角度建构母性之爱的创作拥有广大读者、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0.
新发现茅盾(沈雁冰)致胡适四封信──茅盾从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的契机沈卫威茅盾主持《小说月报》,首倡为人生的艺术。在他从倡导新浪漫主义向写实主义转变之前,胡适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首次向学界披露茅盾给胡适的四封信,以及胡适对茅盾部分作品的评说。所据...  相似文献   

11.
论茅盾早期的美学观的形成与发展──《茅盾评传》之一节丁尔纲在第一章中,我描述了茅盾童少年时代接受维新变革思想,在新学旧学的交织中,把自己熏陶成一枝文学蓓蕾的情况。现在要描述蓓蕾初绽,仍得回到时代变革这个基点.如同从事思想启蒙和以妇女解放为重点,探求“...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民众戏剧社一九二一年四、五月间,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不久,《时事新报·青光》的主编柯一岑受上海九亩地新舞台著名演员汪优游(仲贤)之托,与茅盾协商共同发起一个戏剧社。几经洽谈,戏剧社于一九二一年五月正式成立。茅盾回忆说:“当汪请我为他办的剧  相似文献   

13.
《蚀》与《子夜》是茅盾最重要的两部小说,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演进轨迹。在对二者的评价上,理论界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从具体文本出发,就小说创作意图与作品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现象,结合茅盾的文学思想发展过程,才能对茅盾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价。大陆文学主流意识与海外研究者群体对于茅盾的评价,特别是海外研究者中那种"《子夜》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观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具有无法重复与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毛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起》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家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  相似文献   

15.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巨人。我们研究茅盾不但要研究作为文学家的茅盾,还要研究作为编辑家的茅盾。事实上,茅盾的文学活动与编辑生涯是共始的也是相伴的。笔者以为茅盾能够举起新文学大旗,获得在新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与领导者的地位,他是借助了编辑角色和《小说月报》主编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茅盾与自然主义有一个较复杂的关系。一方面茅盾在理论和创作上都受着自然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茅盾本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子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左拉《金钱》的影响,但茅盾对于自然主义重在艺术上的借鉴,而并非思想内容上的摹仿;他对所接受的自然主义进行了新的阐释,重在承继一种为人生的科学精神,以创建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本中的历史,《豹子头林冲》、《石碣》和《大泽乡》因茅盾的互文性虚构与重述获得了复杂深邃的思想内涵,但《豹子头林冲》和《石碣》对梁山意象与替天行道的消解却明显违背了茅盾的初衷,对农民起义表现的结果没有走向赞美反而成了颠覆。作为历史中的文本,创作初衷与实际文本之间的矛盾,《大泽乡》叙述上的断裂,《大泽乡》与《豹子头林冲》、《石碣》思想倾向上的对立,在构成这些小说文本内部与文本之间的艺术张力的同时,还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初左翼文坛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茅盾意识形态的暧昧与背离。  相似文献   

19.
茅盾小说理性意味较重,在这种情形下,细腻而富于感染力的心理描写对其作品的成功实在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茅盾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多交口赞誉,但研究文章却多泛泛而论.论者一般列举出茅盾小说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然后得出茅盾融铸中外古今,博大精深的结论.这种结论大体是不错的,但过于简单、笼统.不同时期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并不相同.纵向观察茅盾小说,我们发现:随着茅盾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他的心理描写艺术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以《蚀》、《子夜》、《腐蚀》为标志,茅盾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20.
从茅盾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功经验里获得启示,提出市场经济下的学报业要破除狭隘的“内向性”的束缚,以学科特色和学术权威立足于学术界,共同追求创这现代社会文化的价值.各家学报都要有学术与文化的追求目标.学报有无特色和成就,取决于主编有无信念、智慧和个性.学报业呼唤茅盾式的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