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和核心思想,它所着重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的有规律的历史过程.这一理论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横向说明和纵向阐释两个方面内容.当下对前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形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考察;对于后者的把握需要突出地将马克思社会形态演进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和历史性联系在一起考察.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都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科学性的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前后时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结论是彼此冲突的,这是马克思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的历史环境的结果.唯有深入揭示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所涉及的三层逻辑关系,把历史逻辑、思想逻辑、方法论逻辑三个层面的逻辑综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深刻体现在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规律和生产力社会化等方面的论述中。以这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其次,社会革命是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环节;再次,社会革命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必然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又是当代延续。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内涵,对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特点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近代西方以来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并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等作了详细的阐释,竖起了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市民社会"思想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市场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之后,市民社会理论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下半期,以摩尔根为代表的对史前社会的科学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发展,为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历史的局限,马克思对阶级社会以前的史前社会的认识是朦胧、模糊的,这影响到唯物史观一些具体观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晚年在认真研究了当时一系列文化人类学著作之后,找到了科学分析史前社会的正确方法,真正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科学地揭示了私有制的起源及其历史暂时性,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他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开端,对人类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全面的思考,从而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通过对《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解读,不仅有助于研究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想,而且有助于客观地把握异化理论的实质,从而更深刻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并试图进一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认为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推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是日本马克思学界有关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代表着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他以"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为历史进步标准,以异化、分工、共同体和市民社会这四大核心概念为线索,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描绘成一个"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并严格地论证了在本源共同体的三种类型(亚细亚、古典古代、日耳曼)当中,只有日耳曼世界才能产生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亚细亚社会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从本源共同体向市民社会的转变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济学-哲学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但由于在传统上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解读失之于狭隘和偏颇,遂使这一理论在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因此,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外延和内涵需要被重新澄清,并赋予其狭义和广义的区别。通过市民社会理论在经济学-哲学领域中的奠基、具体和深化,马克思得以脱离黑格尔并超越费尔巴哈而“成为马克思”,实现了对近代形而上学建制的实质性摧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济学-哲学基地。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在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分析尚欠深入。文章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下,从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整体流动乏力、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和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的维度,深度廓清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对进一步深化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形态”理论在马克思那里没有文本根据。弄懂马克思的大小社会形态范畴,是正确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关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而是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在这一普遍规律下不同地区和国家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般的世界历史,而是大工业产生以后的“世界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学说有三重维度,即价值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所以,要在人本维度上根本把握马克思社会革命的精神和灵魂,要在经济维度上辩证地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胜利条件及其进程,要在实践维度上深入理解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社会分工、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前提的奠基,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现实维度;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路径的透析,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的理论维度;历史构成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基本架构的确证,界定了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的类中间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杨 《东方论坛》2002,(3):47-52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是研究社会分层的两大理论模式 ,国内的社会学学者多融合这两家之所长 ,来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象。西方社会 ,马克思和韦伯的继承者也对原有理论进行了重新发现与探索 ,形成了关于社会分层的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认为 ,阶级内部出现了阶层分化 ;新韦伯主义认为 ,职业秩序是决定社会分层的最重要来源 ,教育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专长是构成封闭过程结构化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的 ,维克多·倪 (Victor Nee)和撒列尼 (I.Szelenyi)集中研究国家社会主义的市场转型过程里社会精英的形成和替代模式 ,采用嵌入性观点 ,讨论了市场转型对社会分层结构所造成的影响。相应的 ,孙立平分析了向市场转型过程中 ,行政精英向市场精英的转化。种种迹象表明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就全社会来看 ,中间阶层的存在还并不明显 ,如果说有 ,那也仅是就一些产业结构接近信息经济要求的大城市而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现有比较通行的社会分层标准中,虽都考虑了多元化的时代特征,但却不能很好地厘清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必须遵循社会阶层划分的基本原则,构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从西方社会学理论来看,社会分层理论与当代资本理论是十分契合的,因而我们可以构建“四资一体”的社会分层新标准,即从资本拥有的量和质两个方面来建立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直以"改变世界"作为他哲学、社会学的追求。应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突显、加剧的强烈呼唤,马克思提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相适应。但马克思强调这种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的实践能力。而在社会内部蕴含的矛盾将推动社会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但可以协调社会关系,在一定的时间里表现出矛盾的同一性。人类的实践性活动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于是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就已经内在的包含了社会改革的理论思考。本文在深入考察马克思社会改革的理论思考基础之上指出对我国继续深入改革开放和应对当代全球变化的积极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对其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站在这个理论视角上,我们能探索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如下的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有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社会整体论、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发展论。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应从社会整体的视角考察其中的各个子系统乃至每个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论以人的尺度即人道主义为标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以实践即改造现存世界的学说为其结晶。马克思不仅坚持社会整体论和社会批判论,而且还坚信,社会是在不断进化和发展着的,并以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探索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及其实现途径。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