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游牧民族的体育是游牧文化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游牧民族的畜牧型经济和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体育——这一身体文化的表现形式,北方区域地理环境也成为铸就北方游牧民族体育豪迈、奔放的天然介质。游牧民族与其它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与其它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相比,辽代因猎鹰海东青而亡国填充了古代体育褒贬的史篇。  相似文献   

2.
西辽是我国北方古代契丹民族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在立国的 90年(1132~1218年)中,从一支游牧民族转变为定居农业民族,并且在吸收土著统治者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和制定了自己的统治体制和政策,对促进中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翼制度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制度之一,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一书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力作。该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填补了北方民族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民族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中国北部建立国家政权的比较早民族,契丹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契丹民族广泛的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牧业和农业的策略,发展了自己的畜牧业、农业,建立了以牧业、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促进了中国北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夏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周代开始,这里就是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交往与冲突的重要之地。尤其是六盘山脉,古称陇上,古代历史典籍、古代诗文作品都对历史上的"宁夏"有着记载和描述。史学家记录的是史实,文学家描述的是现象。本文拟从古代诗文描述中探讨一下历史"宁夏"的民族关系,其中有战争、有和平,通过文史互证,给人们展示出历史"宁夏"所经历的民族冲突、民族融合与民族和谐,目的是让人们倍加珍惜一个历尽磨难后变得生机盎然的今日宁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一般是指从公元4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虽然匈奴人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衰落,但由于中世纪北方游牧文化是发端于公元前3世纪兴起的匈奴人,且其兴起时间正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交替时期,因此在本文中匈奴人也属探讨之列。中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那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拟从抄掠、和亲、内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总体趋势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成分壮大,逐渐形成相互离不开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各民族融合的途径及融合方式复杂多样,由此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具有的博大精深、源广流长的特点。南北方古代民族的融合途径与融合方式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以前,南方民族地区大致经历汉族移民逐渐“夷化”的过程,少数民族自身也得到充实。明清时因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融合倾向改变为部分少数民族持续汉化,融合外来移民形成地方性汉族群体。北方民族地区在明清前后,基本趋势都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融入汉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大致经历持续“汉化”的过程。产生上述差异,与南北方民族势力的形成及特点,南北方民族自身文化的不同,以及封建王朝施行的政策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剺面亦称梨面、裂面、割面,是欧亚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献祭行为之一,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兼有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可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地区遗留的岩画、鹿石的释读,认为辫面习俗最初出现于古代斯基泰人,后来随着古代丝绸之路(公元前七一前四世纪)的开辟,斯基泰人在开拓与维护这一交通干线的同时,将这一习俗从最初的活动地域传播、影响到了河套地区以及蒙古高原,被匈奴、氐羌、契胡、突厥、车师、粟特、铁勒乃至后来的蒙古、女真等民族接受,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横贯欧亚北方草原地带,其路线辐射地区正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聚散生息的核心地区。自先秦时代到蒙元时期,先后崛起的匈奴、回鹘等民族政权相继控制并参与到这条草原通道的中西交通之中。学界对这些政权与草原丝路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游牧民族宗法封建制问题,在50年代,国内外学者曾展开讨论,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特别在我国,对此的探索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讨论研究,以冀对我国北方广大游牧民族长期所处的封建社会及其特点有一清晰的认识,并对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东汉对南匈奴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是中国古代活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东汉初年,因自然灾害和匈奴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对内附的南匈奴采取了政治监护、军事防护、经济援助的措施。这种以羁縻、安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对后世历朝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游牧民族,泛指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匈奴人、柔然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都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大多都活动于我国的北方、东北、西北等广大地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奋力拚搏,为我国今天广阔疆域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为了正确评价各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于游牧民族的历史地位问题自然也就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周清澍教授主编的《内蒙古历史地理》一书,即将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为:内蒙古地区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及历代政权在本地区的行政建置;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地区的兴衰变迁,地域分布,社会组织及其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历代内蒙古地区的人口、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内蒙古地区聚落、城  相似文献   

16.
山戎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古老称谓,和崇山习俗密切相关。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都有崇山习俗。所以山戎一词,应是对古代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形起伏,道路崎岖,使用马车的时代比内地晚(直至近代,除少数坝区居民使用小型马车外,山区或半山区仍以“马帮”和“牛帮”为主)。但云南许多民族都有悠久的骑马史,他们的骑术极精,马具及马饰也较完备,不仅不落后于中原地区,甚至可以和北方游牧民族媲美。如能对云南古代骑马民族及其相关问题作全面探讨,对云南民族史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篇导论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阐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并以时空大跨度,条分缕析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文献记载与研究概况,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研究以较准确的学术定位。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变迁研究》的出版,也期待着同行学者的批评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契丹”源流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唐宋之际盛极一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强劲的民族却在金、元以来的八百多年间消失得难觅踪影!契丹族在我国古史中最早见于《魏书》,且与勿吉、库莫奚等族一样单独立传。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20.
综观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变迁史,其总趋势是绝大多数游牧民族的主体不是向南发展融入汉族转化为农耕民族,便是向西发展转化为农耕或半农半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自身及其控制下的农业发展有三次扩张(春秋战国至东汉初、隋初至契丹灭亡、蒙元兴起至元亡)和三次农业萎缩(东汉中至隋初、契丹灭亡至蒙元兴起、元亡至明末)交替变化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民族更替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