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
草原丝绸之路是欧亚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形成时间长,沿线范围广。10—13世纪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各民族文明交流和互鉴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移民是活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权之间的人口迁徙促进了西域和中亚等地区农业、手工业、商贸的发展,推动了中原、西域、中亚地区的技术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民众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彰显了移民沟通东西方的桥梁纽带作用。移民在带来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明交流的同时,也推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东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剖析该地区族群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北方草原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尽管这些思想还不够系统规范,但仍然表明他们不是北方草原环境恶化的责任者,而是自己祖祖辈辈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相似文献   

4.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耶律楚材是13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出仕金朝。燕京征召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中亚《西游录》记载和描述草原丝绸之路走向、沿途人文景观、主要城镇和驿站、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故事,包括中亚自然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等。草原丝路有多条走向。耶律楚材经历的前段由燕京至哈剌和林,出居庸关、经云中、武川、越阴山大漠;后段由哈剌和林至中亚,翻越阿尔泰山、过额尔齐斯河、穿越天山,经伊犁河流域进入中亚。《西游录》是草原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承载着草原丝路文化的重要遗产。《湛然居士文集》,收录了耶律楚材西征中亚期间的大量诗文,与《西游录》所记为互补,内容更为丰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游录》和《湛然居士文集》所载内容,将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具有鲜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草原文学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民族从远古时期就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从广义上讲,马背民族文学,游牧民族文学、北方民族文学都可以叫草原文学。“草原文学”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是文学流派意义的草原文学,而是作为蒙古族文学民族性的象征的草原文学或是作为内蒙古文学地域性的标志的草原文学。  相似文献   

7.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它与秦汉政权之间既有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亦有流血冲突和大规模战争,这对双方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秦汉政权与匈奴之间和战关系的演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秦王朝时期 在秦朝建立之前,匈奴已开始强大,常南下掠夺、骚扰。秦灭六国之时,匈奴乘中原内乱占领河套地区,打通了向中原扩张的门户。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宗教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北方草原民族神话产生于原始萨满教,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外来宗教的思想观念。几经变迁过后,我们今天见到的已不再是原生的草原神话,它们无论在宗教观念的表现与传达,还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轨迹。在诸多草原神话中,创世神话的宗教演变痕迹更为明显。在神话中,创造神从形象到创世行为表现或隐或显地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外来宗教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9.
草原文学从内容到形式,自成系统。它所构建的艺术世界,有5个要素组成:中国北方的草原景观,马背民族的人物画廊,游牧生活的语言宝库,长于抒情的表现手法,刚柔并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北方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脆弱,若利用不当,极易造成草原的沙化、退化。因此,实现畜草平衡和家畜合理配置,能够推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北方荒漠草原区牛羊饲养成本与收益核算基础上,测算了绵羊、山羊和牛的盈亏平衡畜草比价,并得到一些启示,对牧户生产经营和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袤无垠的北方大草原是众多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习武狩猎,形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元朝建立,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作家(包括出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时,具有鲜明的"草原情结"。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眷恋草原、热爱草原的民族地域情怀,另一方面,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的草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类型,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促使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表现在器物造型上,既有本土风格,又有中原地区、南方地区和西方国家的艺术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草原文学是古代北方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语言艺术。由于上古时代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代草原文学主要见于汉文典籍的记载。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作品是西汉初年的《匈奴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后代表性作品有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诗》、《企喻歌》、《从军行》(宇文招),唐代的某些“边塞诗”和“敦煌曲子词”,宋、辽、金时期的某些文人诗歌、民谣等。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草原文学主要代表者是蒙古族文学。《蒙古秘史》和《江格尔》,《格斯尔》堪称中世纪北方草原文学的三大瑰宝。此外还有单篇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传说、祝词与赞词以及各民族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词赋。明清以降,有赞扬蒙古族女中豪杰三娘子和满都海彻辰的诗歌和民间故事,有蒙古、满、汉各族诗人吟咏草原的诗篇,更有尹湛纳希的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并出现了不少叙事民歌、民间故事,尤以民间讽刺文学《巴拉根仓的故事》为著名。  相似文献   

14.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具有活力、最能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草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如何正确对待草原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草原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与开发是促进草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是推动草原经济发展的核心。对草原人的教育培训,加速提高草原人民的素质使草原经济发展基础普遍提高,又可促进草原工、农、商生产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即可逐步形成草原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草原地区经济主要依靠耗费大量草原资源来加快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草原的荒漠化产生.草原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不仅要促进草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实现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选取环境保护为研究视角对草原承包经营权进行法律分析,在详细阐述草原承包经营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草原承包经营权行使过程中对草原环境保护的忽视,结合我国的现实基础和立法背景提出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建议,以期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前身是北方游牧文化。因此,要探讨草原文化是怎样生成的,必须追溯到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的起源。下面我们从它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和历史传统三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草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要生存,总要在一定的空间里活动,这个空间就是地理环境。它包括宇宙的、地质的、气象的、水文的、生物的和人文的诸种因素,其中除人文的以外,都属于自然的因素。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地理环境,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自然前提。它好比是一个大舞台,人类在它的怀抱里得以演出各种各样的文化戏剧来。  相似文献   

18.
"草原丝绸之路"史前即已存在,北欧亚草原的铜器经此通道传至中国。周穆王西征传说的地理背景也应是此道。秦始皇修建的"直道",为此道的畅通奠定了基础。汉帝国与匈奴的丝绸贸易,主要赖于此道。魏晋时期,此道西段的"北新道"开始兴盛。唐代的"参天可汗道"辐射范围更为辽阔,"安东道"将之往东北亚延伸,"渤海道"、"日本道"则与"海上丝绸之路"连通。辽元时,此道进入鼎盛期。之后,此道渐趋冷落。近年,借"一带一路"倡议之东风,此道已呈复兴之势。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力图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婚姻习俗为切入点,从聘礼形式、求爱手段、新郎的装束、崇尚白色、请喇嘛诵经保佑等几方面来透视和分析蒙古族婚俗中的草原文化特色。同时,草原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历来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蒙古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汉、藏、满等民族的先进文化,还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接纳和吸收,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一直是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影响,持续推动草原文化研究深入开展,从2009年开始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研讨会改为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并将内蒙古文联、内蒙古广电局、内蒙古博物院主持的三个分论坛纳入其中,使之成为平台固定,机制开放,主题多元,形式灵活的重要专题学术论坛。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本文将从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蒙古族民族电影发展、草原考古文化四个方面,对此次论坛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行综述。此次论坛将对今后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贡献,大力推进草原文化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