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梁启超认为"欲新吾国当新吾民",通过考察西方近代国民理论及近代国民人格,梁启超借鉴严复"民德、民智、民力"概念并拓展其内涵,从而形成特有的集"道德"、"智慧"、"力量"三维一体的近代中国国民人格观,开启中国国民人格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190 2年 10月 ,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 ,正式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序幕。梁启超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倡导对新小说的兴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但也存在着诸多理论上的偏颇。而此后梁启超及其友朋在《新小说》上开辟了“小说丛话”专栏 ,以笔谈的形式继续就小说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组笔谈的主要论点回应、发展、补充了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 ,更重要的是许多观点与梁氏迥然有别 ,对梁启超的小说理论起到了纠偏、修正之作用。考察“小说丛话”的具体理论主张 ,对深入、全面地发掘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资源 ,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掀开了中国小说史上崭新的一页。他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包含着对于欧西小说的政治想像,体现出一种深在的文明等级观念。梁启超对传统小说的批判及对欧西小说的借镜,充分说明他认同并接受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范式与文明观念。从文明论视角对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理论与创作实践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反思性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体现于我们以怎样的视角去回顾过去的小说发展历程,还体现在"四个自信"的文化语境下我们以一种更为自觉的方式建构起中国文学与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从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改造国民性、提高中国国民整体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精心构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公民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优先意识等要素为基本内涵的适应社会近代化需求的国民素质体系。梁启超所提出的国民性改造,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设想在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小说”观念,作为现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逻辑起点”的重要构成内容,鲜明地体现着偏重小说社会功利性的现代理论诉求。其以“小说界革命”、“小说为国民之魂”、“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为鲜明思想标志的“新小说”理论批评,使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的价值观念、本体观念、类型观念、叙事观念乃至小说文论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从古典向现代的急遽转换,呈现出勿庸置疑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晚清以来中国文化转型问题时,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常被忽视.事实上语言文字问题与文化变革紧密相关.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倡导国语,进而倡导新小说,这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体现;(二)推进汉语研究现代进程,具体体现在比较眼光、历史意识、科学精神三点;(三)坚持语言工具论,但晚年已意识到文学革新与语言之间存在的复杂关联,认识有所突破.梁启超的研究决不只限于学科意义,它实际关联到中国文化现代性以及文化认同的问题.这也是五四一代学人所面对的重大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他的文学理论、小说、政论、散文、翻译作品不仅对当时中国的文学革新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被介绍到朝鲜文坛后,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积极的影响,他也一跃成为当时朝鲜文学界人士众所瞩目的人物。本文拟通过梁启超对朝鲜近代小说发展、影响的考察、探讨梁启超在中朝近代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中朝近代小说发展的共同规律。一梁启超对朝鲜近代小说发展起到巨大影响并不是以小说家的资格直接给予影响的,而是首先以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的资格影响朝鲜社会的.而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的过程中,他的小说及小说理论才对朝鲜近代小说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无人可及的地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的近代小说观的得与失、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小说理论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即不仅加深了对小说特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理论如何契合时代发展从而体现梁启超小说理论的价值呢?运用戈德受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可以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在其前期(1920年之前。依据郭延礼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的分期)的生活中,主要是作为一个政治宣传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他的小说理论即是这种个人背景和普遍失范时代的产物。由于处在现代小说理论的发轫期,缺乏理论自身的依傍和挑战,因而梁氏小说理论有许多地方失之粗糙;但作为中国小说理论演进中的一个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4部明代小说中“量”字用法,共得语料12条。描写“量”在四部小说中的词义分布和用法,并归纳出由“量”构成的复音词26个。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直接承载政治使命,并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客观上消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小说为小道”的观念痼疾。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小说界革命”对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梁启超本人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三遂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4部明代小说中“量”字用法, 共得语料12条。描写“量”在四部小说中的词义分布和用法,并归纳出由“量”构成的复音词26个。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两课"教学有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两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实现"两课"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渗透这三个途径来解决.同时,学校各相关部门还要大力配合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创"两课"实践环节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小说的最早创作者,深受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1898年率先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上刊载了自己并未署名的译作《佳人奇遇》。文章立足于政治小说得以翻译的原初语境,考察了梁启超翻译柴四郎《佳人奇遇》的偶然和必然因素,并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辩论风气的形成等两个维度,初步探讨了《佳人奇遇》对于清末民初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行动着的"新儒家"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路径选择.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样也需要放宽历史的视野,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化的总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样,就会对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村现代化实质是不断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民不断减少、农民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农村现代化思想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现代小说诗学的新路向,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