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以人为本”研究若干问题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之后,以人为本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以人为本这个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别从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论视角以及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印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施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贯穿胡锦涛理论思想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本"的复归.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人本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笔者率先在学术界提出人本经济学与物本经济学的划分,其实人本经济学就是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政治经济学应当透视"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研究人及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更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析"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以人为本"的口号、命题作了辨析,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具有歧义的口号、命题,它可以传达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本文不一般地反对"以人为本"的命题,但反对滥用这个命题,特别反对这个命题可能传播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何谓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存在着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和环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协调的恶果.  相似文献   

8.
在评析米尔顿·桑托斯"分享空间"理论及学术界针对甘肃产业经济发展的种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的"分享空间"结构,并首次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战略",最后又对"双循环战略"的前景与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杰 《学术论坛》2006,(6):195-19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解,是推动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是什么?高等教育视角下的"本"是什么?究竟应当以人的"什么"为本?高等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判断高等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本主义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思考,但没有给予幸福以科学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为幸福是物质实现与精神实现的统一;幸福是享受与创造的统一;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从幸福的维度来说,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必须坚持"和谐"、"公正"、"可持续"原则,使得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环境保护获得统一.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新闻宣传、新闻传播的职业道德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离开了以人为本,新闻宣传、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基于此,我们一切新闻宣传、新闻传播活动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作用于人.而深入理解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的含义,是在新闻传播中践行以人为本根本要求的基础.从社会政治和新闻传播两个层面来看,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人民",又是指受者与传者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企业文化现状及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同时,提出了在企业内部培育"以人为本"的崭新的企业文化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先明 《河北学刊》2001,21(3):68-73
将近代中国的"新学"等同于西学,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认识.本文认为,西学即"新学"的说法,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实际.因此,本文着重从"新学即西学说"的形成过程、新学的指属范围、新旧之争的历史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近代新学的民族定位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的长远国策.从文学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从汉字的创建开始,就已蕴含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很多由"人"字衍生、变形而来的字,都体现了古人关于"人本"的朴素思考.可以说从汉字创建开始就有了极其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与"以人为本"人学观的新开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界的人学研究伴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成长为哲学研究的一门显学和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在今天,我国人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新视角和核心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人学观的全新的人学研究.这些研究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境,并为人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划清"四个界限"是国家赔偿法实施不久就提出的,时至今日已有好几年了,但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涉足甚少,观点未能统一,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做法有差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全面掌握和准确适用《国家赔偿法》,影响办案质量.因此,对划清"四个界限"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0.
吴波 《南方论刊》2011,(2):13-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与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