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2.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3.
虚静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要求审美主体通过审美遗忘、集中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想象、进入审美体验、以获得审美感悟与审美享受。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鉴赏理论的基本构架与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非概念的必然性,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审美态度与审美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表现在主体则为审美态度,表现在客体则为审美诱导。审美态度与工作态度的功利性(意志)、科学性(理性)相对立,审美态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功利悬置是审美态度产生的前提。审美客体的作用在审美诱导。就自然审美来说,奇与险的风景具有极大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管理(简称高教管理)活动是一项特殊的活动,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又是高教管理的客体。人具有审美意识,高教管理可以审美化,高教管理审美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本质内涵:高教管理客体的审美属性;高教管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高教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树立审美理念、整合实施过程、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高校审美文化建设、提高主体审美素养是追求高教管理审美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体论在 2 0世纪以来逐步走向终结。中国当代美学应当从审美非主体的理路着手 ,以知识论的态度切入美学研究。本文阐述了审美非主体论包括的实质性内容 :⒈代码信息作为审美对象 ;⒉阐释是另一种审美生成 ;⒊审美创造的途径化实现。  相似文献   

8.
自然美散论     
美的形态在审美关系中形成。自然美是自然物中潜在的美的因素经由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中转化而成。自然美的生成不能离开自然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功用意义。自然审美在古代和现代都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体现了当代西方哲学领域的主体间性转向对美学研究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是以杜夫海纳建基于审美经验领域的审美知觉意向性为基础和导引,在对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中,通过由浅入深的多重维度,由特征形态演化为思想范式的.可以说,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大厦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整体构思中被精心构筑的.国内美学界对杜夫海纳美学的研究虽已较为广泛而深入,却罕见对这一主体间性思想的自觉揭示.事实上,主体间性思想是理解杜夫海纳美学的一把钥匙,通过探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为存在"、"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相遇交往"及"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交流对话及其复数化"三个层层深入的逻辑维度,具体揭示这一思想及其演化发展的过程,可以弥补相关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韩晗 《兰州学刊》2012,(2):112-119
本研究论题结合对一系列当代蒙古族小说名篇的分析与总结,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与审美追求三点出发,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主体有着豪迈、朴实与辽阔的特质,审美对象则是以草原风景、战争与民族现代性这三重民族性元素为主,而"民谣风格与史诗叙事的结合"与"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的交错"则构成了当下蒙古族小说的审美追求。藉此,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蒙古族小说在审美特色上呈现出长于抒情,自然清丽,正义果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黄柏青 《河北学刊》2012,32(3):37-42
"美学规制"是指人们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形成的审美标准及其美学规约。它是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外化形式,是生命个体审美情趣与社会整体审美理想相互影响、相互生发的美学选择和运行机制。美学规制是一种区别于外在性政策法规规制和内在性道德伦理规制的非正式的社会规制,其本质是审美的公共性标准对审美的个体性趣味所产生的影响及所进行的美学规训,即通过一套复杂的机制,将某些个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建构成为公共性的美学符号,从而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经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非功利”概念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其内涵因美学理论的发展、历史语境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它有指向主体与指向客体的不同、西方与中国的不同 ,亦有知觉方式与事物功用性的差异。非功利概念在当代美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价值与存在的自我--莫里茨·盖格尔美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里茨·盖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价值论美学。盖格尔对审美价值的研究,首先是把审美价值从正在进行体验的主体之中孤立出来,对其构成成分及其价值模式进行阐述,以便寻找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依据,以此去反对美学中的心理主义。然后再关联到主体的深度层次去论述审美价值的主观性,审美价值主观性的含义是:艺术作品只是为了人们才存在,美只存在于它与体验它的人类的关系之中,只是对于主体、对于自我的体验,艺术才具有意味。  相似文献   

14.
舞蹈教育不是单纯性教育,而是融入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化妆、灯光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教育。舞蹈教育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修养、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论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的双重主体结构,是指文艺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所形成的内在的主客体关系结构。文艺主体的审美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主体自身把自己分为自身主体和自身客体的二重化过程,无意识的忘我活动和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文艺就是在这双重主体的交感效应中,获得了自己的本质规定,成为了一个与科学意识和伦理实践意识相区别的,独立的艺术意识结构、艺术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16.
寇鹏程 《河北学刊》2003,23(1):191-194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并非如人想像的那样,一开始就是超越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实际上中国的审美思维里一直有着一种自觉的主客之间的二元区分,只是这种二元区分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对立、二元分裂,而是区分后又极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合一.  相似文献   

17.
连秀丽 《北方论丛》2004,42(5):53-56
价值论角度研究美学是对美学的一种丰富和深刻认识,审美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性一直是美学界关注的焦点,审美评价和审美价值的区分是判定审美价值客观性的起点,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否认审美价值创造主体的自主性,审美价值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审美价值具有超功利性和精神功利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化的教学可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及审美创造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化性,发展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师的美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美育的效果。本文调查发现 ,中学教师的美育观念中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 ,尤其在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认识上 ;美育在中学开展的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有待加强和改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本身,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先验批判性质的话题。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审美主体能够有何种“先验审美认识图式”。这个图式的纯洁程度决定着人们是否可以和对象世界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联系。这个具有先验性质的问题,只能从对各种“经验审美认识图式”的逻辑批判中,尤其是对美学史上具有主流性质的理性审美图式与伦理审美图式的批判中获得。只有完成了审美意识的本体论决断,即从先验分析角度建构出审美图式与伦理图式、理性图式的基本区别,才能保证审美叙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