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得出本区土地荒漠化 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本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诸方面考察了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并且呈现出逐渐加剧的态势;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近五千年来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往往超过了自然因素。人类不良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大大加速土地荒漠化的进程,而科学的土地开发及合理的环保措施则能对土地荒漠化起到扼制、延缓、逆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对五华盆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貌、植被、土壤等方面总结了该地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认为造成该地土地退化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而以人为因素为主.从战略政策和具体方法方面提出了几点可行的治理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4.
首次在我省进行的荒漠化土地监测探析 ,为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我省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及原因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应对——来自UNCCD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加剧的全球性荒漠化,严重侵蚀着人类惬意的生活环境,面对这场快速恶化的灾难,中国也难以幸免.在这场"荒战"中,由于中国荒漠化防治法律体系存在诸多疏漏,使得法律的保障功能无法完全在防治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UNCCD作为第一份荒漠化治理的全球性公约,具有众多的创新之处,为世界各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野.故此,我们应当在借鉴UNCCD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法制建设和法治效果,有效地改善荒漠化严峻的形势,为公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6.
2022年11月,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政府主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届缔约方会议(COP27),以期在以往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未来有效解决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随着世界从谈判转向实施,将《巴黎协定》的言辞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低海拔岛屿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危机。本文以土地退化为视角,着力分析气候变化对低海拔岛屿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应如何应对有关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用土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资源节约型”集约持久农业;综合治理,防治土地退化;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地、荒革、荒水,是“开发、利用、保护”我国农用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人们忽视了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节日。我曾翻阅过数十本的日历,希望在其标志的各种各样的节日中找到这样的一个:“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但是,从“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惟独没有它的影子。其实,生态学家早就告诫我们: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环境问题,被喻为“地球的癌症”的荒漠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灾难。全球土地荒漠化的形势严峻到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0个,约9亿人受到荒漠化的摧残、影响和威胁,每年全世界荒漠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420亿美元以上。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和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当前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西北地区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就西北地区而言,影响荒漠化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土地利用方式、人口、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这些因素对具体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影响有独特的作用和规律,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性地提出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策执行偏差会导致政策执行的非预期结果。基于对中国北方五地荒漠化防治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政策执行的不良偏差问题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表现与机制。基于政策偏差程度和偏差成因两个维度构成的四象限,将荒漠化防治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归纳为四类:扭曲的地方利益观和政绩观导致的象征性执行、制度约束缺乏导致的替代性执行、政策执行素质以及创造性政策执行缺乏导致的机械性执行、目标群体参与性不足导致的抵制性执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执行偏差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传统组织模式以及中国农户式生产组织方式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荒漠化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自然资源的特性,并符合中国西北地区工作规律的荒漠化防治"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这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荒漠化概念及其类型 ,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特点及主要危害 .对我国近期开展荒漠化防治 ,促进经济发展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的严峻形势 ,该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以及面向2 1世纪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要求等方面阐明了福建农林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须不断进行直观实践教学改革 ;详细阐述了本专业直观实践教学改革经历的思路和历程 ,并介绍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技术路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双语教学的定义和内涵着手,阐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文章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例如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英文原版教材引进、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采用的教学手段、设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双语教学评估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内地政府主导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政府通过角色转变,与私营部门建立公私伙伴关系的共同参与,或许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选择。这方面的案例有,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澳葡政府和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建立伙伴关系,顺利完成澳门新口岸土地的非农化任务。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创造的制度空间和私营部门的利益诉求成为公私伙伴关系的前提,彼此协作、利益协调和制度保障则是公私伙伴关系的路径。公私伙伴关系参与土地非农化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而且也会对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及私营部门的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地开发以其高强度和剧变性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而要慎重对待 ,尽可能把它置于人类理性的控制之下。土地经营是在特定用途下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相互配比的过程 ,其未来方向是对单位土地资源投入较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 ,实施集约经营。土地整治是为了克服土地退化或土地固有缺陷而进行的治理和改造活动 ,其目标是着力解决影响当前土地利用持续性的重大问题。土地保护最能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精神实质 ,它看似柔弱 ,实则强硬 ,看似消极 ,实则积极 ,应该予以大力推崇。  相似文献   

17.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特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给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与学科建设提出了3点方针:一是大力投入教学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二是高度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三是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正确的土地伦理观 ,保护土地资源 ,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人类的神圣职责。考察了土地资源退化的现状及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指出人类应提倡和遵循土地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分析了现代土地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通过研究我国土地利用伦理选择的实现途径 ,提出建立具体的运行机制 ,将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伦理规范切实落到土地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荒漠化防治政策沿革及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荒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一直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遏制荒漠化,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治理荒漠化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荒漠化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中国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政策及其变迁过程,并分析了其演变的社会经济背景,探讨不同政策效果,并对今后中国荒漠化治理政策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市场的形成,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外部条件;由土地财产的特性所引起的对土地的需求是其直接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具有主体多元性、结构单一性、交易活动初具规范性和市场局限性等特点。其发展的后果是土地市场变动频繁,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成为封建土地经济关系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