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2.
描写农民生活及其命运,是“五四”以来我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鲁迅就是我国一位自觉地将表现农民生活和命运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伟大作家。鲁迅通过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深刻提出了彻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他的小说《祝福》、《故乡》、《风波》、《阿Q正传》等,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高度,为我国农村题材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继之而来的是“乡土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明天》、《祝福》、《离婚》是鲁迅反映劳动妇女命运的三篇小说,主题都是写在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的迫害下,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挣扎和奋斗的悲惨遭遇。和鲁迅描写其它劳动人民的作品一样,这三篇小说也不是孤立地描写妇女的悲剧,而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发掘她们受迫害的根源,一方面写她们由于经济剥削带来的痛苦生活,一方面写她们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的精神弱点,从而为她们的悲惨命运发出强烈控诉,向社会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类命运的哲理叩问──《一个人的遭遇》艺术三论李嘉宝在军事文学领域中,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独步古今的短篇杰作。小说以其深沉的感情力量和对现代人类命运的哲理叩问,激起了东西方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小说也以其对传统军事文学的大胆、...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和中国作家王蒙的《海的梦》两篇小说中大海的象征意蕴作了比较,以此探讨诗小说的特征。伍尔夫指出诗小说决不局限于描写个人之间的关系。它将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的想象和梦幻。而《海浪》与《海的梦》基本上都是符合诗小说特征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于莫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代表性小说文本的细读分析,文章认为,莫言的小说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传承存在着内在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9.
《霸王别姬》和《萨拉辛》是两篇极具相似点的作品,但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同志”小说。相同的单亲家庭造就了两位不同的艺术家;相似的同性之爱造成了共同的命运悲剧。他们承受着命运的“阉割”,在传统引导的社会中却从未泯灭独立人格的渴望与艺术生命的坚执追求。罗兰.巴尔特的《S/Z》有助于我们分析萨拉辛的性格及命运,更促使我们在纵深的传统文化层面探索萨拉辛与程蝶衣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0.
《花月痕》是晚清早期狭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对感情的抒写、对主人公命运的阐释、对眼泪与死亡的沉溺都值得我们关注。《花月痕》作为晚清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小说,一方面承续了古典传统才子佳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飘零的末世时代的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而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文本,它又已经与以“五四”为界线的现代意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英国后殖民作家用英语写作,他们都熟悉英国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双边甚至多边文化综合的优势。他们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站在本民族的立场,描述本民族的生活,用文本的形式来演绎被歪曲的历史并表现出明显的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是通过使用寓言体的叙述形式和对欧洲文学传统的颠覆表现的。同时,他们还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与未来的关注,表现出探索人类文明之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读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及其代表作,分两个部分析之一是用传记批评的方法剖析索尔仁尼琴持不同政见的成因、发展和永远持不同政见的全过程,还特别指出他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个人道德上的缺陷,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原他的本来面目.二是通过分析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来一番认真而实事求是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武侠小说受传统范式的影响有其特定的规定性。纵观古龙武侠小说的创作历程,求新求变是其不懈的艺术追求,在传统中寻求变化,用人物形象的刻画诠释来挖掘深刻人性,在变化中来折射和鉴照现实社会,从而体现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形成古龙武侠小说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市井题材小说,对作品人物得病原因的判断及其诊疗对策的描述透露出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道德评价,展示了民族精神传统的形成痕迹。文章通过对古代作品中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描述,探讨了作品中的疾病观所体现的思想价值,特别是与古代儒学文化、宗教的关系,同时对其思想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体的文本形式出现,背后隐藏着他对人性、人格的高度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则从叙事者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两部小说有着相同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描写丧失话语权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悲苦命运;探索“人”的价值,表现他们在生存重压下人格的裂变;描写女性命运,揭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在小说创作上,二者也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复调的结构,通过“我”和他人的叙述交叉推动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土中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了对于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 ,他们前后相承 ,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河魂》、《天高地厚》、《秦腔》等新时期以来的农村小说为例,剖析不同小说中的“垦荒造地”的象征意义,试图折射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农村的命运,展示知识分子对农村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否定意识起源于对一个时代的控诉与批判,它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逐渐积聚廷展,并在寻根小说中得以突显和强化,直至升腾于"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新写实小说的高峰顶尖.它的生成与发展与我国当代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连,其否定意识形态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但"建构性"的否定意识小说却基于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文化启蒙,倡导思想解放,改造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而明显区别于后现代主义特色.它在突破和超越17年小说的基础上,既上接"五四"文学革命传统,又广引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技法,从而开创了我国小说创作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