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诗论中的虚实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与实一直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对应用十分广泛、含义又十分丰富的概念。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运实、以实带虚、化实为虚、以虚就实等等。当然,虚实理论不只是存在于古代诗论中,同样也存在于古代文论,以至画论、书论中。如画论中的“笔虚笔实”、“计白当黑”即是。不过虚实理论在古代诗论中最为丰富。由于虚实理论的丰富和应用的广泛,带来的问题也较多。首先是它的概念内涵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包括虚实与情景的关系、虚实与空白的关系、虚实与烘托的关系、虚实与比喻的关系等。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涉及到文艺创作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指文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统一;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4.
虚实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常用的一对范畴,历代的诗论家们也把"虚"或"实"作为他们诗歌批评实践的一个角度.创作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很多,这种虚实结合还可以运用到诗学批评领域.从自然观的角度把钟嵘论诗的"实"和司空图论诗的"虚"进行比较,从而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诗学批评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大凡艺术创作,都要讲求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高潮.  相似文献   

6.
真与幻,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尤其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和文学里,它们水乳交融,筋脉相通,血肉相连。中国古代的诗人娴熟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词产生了令人着迷的艺术效果,感染并激励着读者和探究其奇妙的研究者,欣赏并探究虚实艺术的曼妙。《大学语文》中所选的诗歌,大多也是虚实交织、虚实融合的佳作。探究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可谓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贯串于我国各门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之中,而不同门类的艺术对此又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表现。中国古典艺术门类繁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本文拟从诗歌、戏剧、书法、绘画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一、诗之虚实(一)“化景物为情思” 范晞文说:诗“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对床夜语》) 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性,就在于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思。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形象与诗法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进行了讨论。认为古典诗词虚实的处理是以买入之,以虚出之;以实写形,以虚赋神;实以为体,虚以为用的。  相似文献   

9.
道家与审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成中华文化大厦的儒、道、佛三家中,唯有道家以达到审美境界为其最高的追求。庄子的“心游”说最能表达道家审美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状态。“心游”的意思是指一种对有限性的超越和对无限虚空的冥想。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家这种审美境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心游”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占突出地位的山水诗的灵魂;二、“心游”是中国一般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儒道两家代表中华文化中的虚实两个方面,作者认为,儒道结合、虚实结合,应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和理想的人格,而针对当前人们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的情势,则应着重在“虚”字上多下点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孙膑在谈论制胜之道时,曾专门写有《虚实篇》以喻世人: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认为用兵之道就是要在虚实相生中出神入化一的确,实以虚涵,虚以实生,虚虚实实,生生不息。这在战场上往往表现为神出鬼没,排山倒海;而在今天的市场大潮中,运用之妙也会如鬼使神差,令山呼海啸!  相似文献   

11.
虚实之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而空白诗学是西方现代阐释学提出的理论范畴。二者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重视“虚”与空白的生发作用以及强调读者参与的多元化阐释方式上 ,存在相通之处。这种比较对于拓展我们对文本的意义生成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艺术史上诗画结合的过程之后,依据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实践,论述了中国诗画艺术原理的共通性:都是表现艺术,都讲究“虚实相生”,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媒介不同的差异性与追求互补的吸引力,从而以此为中国诗画融合的美学依据。进而阐述了中国诗画融合艺术传统形成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自然山水诗画审美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与诗画同源的意境追求审美取向。本文试从人、建筑物与自然山水各自所代表的情景因素及虚实关系,来探讨园林意境生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对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特有的审美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梦阳诗歌的艺术渊源,以往学者多从理论上进行了辨析和考论,正本清源,还原了李梦阳诗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本文拟从创作实践角度对李梦阳诗歌艺术渊源再行探讨.本文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对前朝历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学习.在情感内涵上表现出对<诗经>抒情言志传统和"风雅"精神的有力继承;在创作思想上表现出对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格外倾慕和青睐;就具体字句运用来讲则主要是对唐诗字句技巧的学习和摹仿,但在学习摹仿具体技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诗、杜诗的内容、风格和精神实质.李梦阳诗歌复古革新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二是复兴古诗的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的审美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可以把中国古代艺术散文与诗歌在审美形式上的区别归纳为三点:在思维和创作方法上,艺术散文重在体物而赋形,诗歌偏于缘情而立象;在文本上,诗歌强调情调,散文强调智慧和趣味;两者之所以不同,是由诗歌与散文作为中国文人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决定的,也是由诗歌纵情和艺术散文任性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诗中数量词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手段, 其模糊语义往往比准确的数字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古汉诗中数量词的模糊化功能, 提出了古汉诗中数量词不仅可以通过模糊语义突破诗歌意境的转化, 也可以利用数量词叠加突显古汉诗神奇的审美艺术效果。同时, 数量词的模糊化语义还能够充分解释古汉诗语言形式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的偏离问题。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注意挖掘模糊化数量词背后所隐含的诗歌前景化语言, 并再现与原诗等值或近似的审美价值, 以突显作品的特殊效果或意义, 增强诗歌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意境的传达,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译界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古汉诗的意境进行深入探讨可知:意境不可以翻译,也不可以复制,只可以传达;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作者并兼顾内容和形式,必要时准确运用诠释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