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共和国诞生时,凉山还是奴隶制度。这个制度已延续了2000年。无路的苦水一位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家曾说过:奴隶制的生成与繁衍,除与其居民手中的生产工具低劣,生产力极度落后有关系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地域环境恶劣和文化不发达相联。在20世纪中叶,凉山之所以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奴隶社会,这与它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不无关系。凉山州6万平方公里,90%为山地,平均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仅1000—2500米海拔的山地就占总面积的70%以上,4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近30座,其中木里县境的夏俄多季峰海拔高达5958公尺。崇山峻岭,峭崖陡壁,翻过这座山,前面还是山,无止境,无路途。因而在解放前的凉山,公路、交通、运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199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经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制度,现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让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3.
凉山第一村     
凉山第一村文/杨荆楚摄影/钟仁文李国康凉山彝族自治州现有10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其中9个在彝族聚居区。1995年,全州农民人均年收入580元,仅为全国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74%。但令人惊喜的是,凉山州蓦地冒出了一个亿元村西溪村。西溪村是一个回、汉、彝...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勾勒了四川凉山彝族漆器生产现况和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原因。认为凉山彝族的传统漆艺风格独特,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漆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漆器大众化的生产趋势和精品的减少,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需要加强研究和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服饰远承汉晋先祖服饰的流风遗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蕴含了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民俗特征的丰厚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风貌 凉山彝族服饰为人所知,男子椎髻、着裤;女子戴头帕,穿百褶裙。男女皆穿紧身窄袖饰花上衣,披擦尔瓦、披毡。这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凉山彝族服装式样和  相似文献   

6.
提起凉山,国内外不少人士并不陌生,但对凉山的理解程度和评价上,却是千差万别。有人说,“凉山,凉山,荒凉之山”;有人说,“凉山山不凉,人情似火旺”。这便是对立评价之一例。就自然环境而言,凉山青山绿水,到处可见。大凉山,山势平缓,高而不险。小凉山,雄伟壮观,林丰竹菠。整个凉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日光充足,雨量充沛。凉山地上地下都是宝,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这里作为我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我感到幸运,感到自豪。但是,众所周知,凉山这块美丽的地方,建国前交通闭塞,与世隔绝,残酷、野蛮、落后的奴隶占有制一直延续下来。奴隶主之间成年累月的世代冤家械斗,山无宁时,民无宁日;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不但终年劳动不能  相似文献   

7.
略论清政府统治凉山彝区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治理凉山彝区的政策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研究和认识其演变轨迹,对研究凉山彝族的历史和清王朝的民族政策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略作阐述。 一、从维持原状、册封土司到改土归流、 设置府县(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  相似文献   

8.
让凉山更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横断山脉东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流经凉山。保护好凉山天然资源,恢复凉山的绿色宝库,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年入夏以来,猛兽般的长江洪水使人们在大灾中猛然醒悟:这是大自然的报...  相似文献   

9.
凉山行     
路汽车在朦胧的晨曦中飞驰在西(昌)昭(觉)公路上.昨夜,还在西昌挨着难受的燥热,现在却冷得瑟索了.拔海二千多公尺的凉山,某些峰头还有积雪.约摸走了五十多里,到了凉山头一个站口——燕窝塘,汽车停了下来.这里有堆积如山的木箱和包裹,成群的骡马和披着披毡的彝族老乡正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生产的漆器,特别是木制漆器,以美观耐用著称。凉山山区盛产漆和木材,有制做木制漆器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因此这里的木制漆器业尤其发达。相传彝族的漆器是一个叫狄伍浦的人发明的,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过去,由于凉山彝族长期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制作漆器的手工艺匠人多是土司的被保护民或奴隶。他们技术不很精细,工具简单而不齐全,在非常艰苦的  相似文献   

11.
1951年1月,凉山地区就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1952年10月,正式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政府(1954年改称自治州),完成了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工作。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为方便充分行使自治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看了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演出的《凉山巨变》舞剧,觉得它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大凉山人民从奴隶社会走上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革命,反映了这个革命变革的阶级斗争。我是大凉山的人,是世代的奴隶,从小我就给奴隶主放猪。解放军进驻凉山以后,  相似文献   

13.
<正> 等级制度之森严,是解放前川、滇两省大、小凉山彝族内部最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了解凉山真彝族历史从而判定其社会性质的一个关键,历来为有关研究者所嘱目。但凉山彝族内部的等级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凉山彝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和民族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国庆节,正值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全州各族人民以无比欢欣鼓舞的心情,热烈庆祝这个光辉的节日。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冶州宣告成立。自治州的成立,标志着凉山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大敌人的压迫以后,自己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开始。十年来,自治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汉族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先后取得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胜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前学对宗教经验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凉山具体案例,从宗教经验产生的基础、获得途径、特征三方面对凉山彝族宗教经验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凉山彝族的宗教经验以当地彝族宗教观为基础,以参加宗教仪式为主要获得途径,具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6.
凉山的回音     
酸焉走过的地方,才留下它的脚印,大雁飞过的地方,才留下它的声音。巍巍的凉山王杰浪到过,但他的脚印布满了深谷和密林。彝家的村寨王杰没来过,但他的声音响在每个人的心!看,改天换地的人群,拳头和石头在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处都有王杰的 化身。听,千万个平凡的岗位,发出同一个心 尸,到处响着王杰的回音。“党哄干啥就干啥!”回音啊,强大的回音,整个凉山都在呼 应:“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刀山火海永不变心!”凉山的回音@采罗~~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人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人名凉山彝族的人名,均由姓、名和性别代称3部分组成。其中姓是复姓,名为双名,性别代称则是男性为“子”、女性为“莫”。取名多在婴儿出生一月后择日进行。届时,先由母亲将孩子第一次抱出家门“见天沐日”,并作象征性喂食,然后才由父亲给孩子作象征性理发...  相似文献   

18.
自现代化的宏伟叙事拉开帷幕以来,凉山彝人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作为彝族传统婚姻制度重要组成的婚姻聘礼亦呈现异化之态,高价聘礼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在"高价聘礼"背后,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的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凉山索玛花     
白扬 《民族论坛》2006,(3):32-33
凉山的彝族人常常这样说:蓝天上最美丽的是金色的太阳,夜空上最美丽的是圆圆的月亮,春天里最美丽的是明艳的索玛花。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喻女子——一个民族,竟是对这凡间的精灵如此宠爱。彝族素来就有选美的习俗,3000多年前的古彝文就曾有过相关记载。大自然馈赠给千里大凉山青山绿水,和风丽日,凉山的村村寨寨,美女如云,流光溢彩。凉山彝族选美的习俗,来自远古“孜孜宜乍”、“呷莫阿妞”(彝族远古美女名)等民间传说,来自彝人对自然纯朴、活泼兴旺生命的崇尚。彝族民间选美,草坪为舞台,蓝天作幕布,太阳调光,风儿伴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