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相似文献   

3.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4.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5.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上,以曹丕、陆机等为代表的魏晋文论到以刘勰、钟嵘等为代表的南北朝文论之间,傅玄《傅子》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傅子》所体现出的典雅旨远、文质相副,尚德轻言、以言载德,探析文体、倡导辞丽,反对虚诞、提倡写实等文学思想,对西晋以后文学批评巨著的诞生和文学创作的实践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海珉 《社区》2009,(17):58-58
书橱里那套老态龙钟的《三国演义》实在舍不得再翻动了,前不久我又买了一套新的。在野史和演义中,我最欣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橱里的那套老《三国演义》是我读中学时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上下两册,2.30元。对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我是引为知己;对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我是敬若神明。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 ,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 ,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 ,《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阐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史诗性的品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首先论述《三国演义》的一般史诗特征,然后从《三国演义》一书所展示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以及众多智勇超绝的历史英雄等方面,阐述《三国演义》史诗性的品格的生成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丛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便有对《三国演义》的译介。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入手,详细分析包括郭实腊、美魏茶等在内的来华传教士对《三国演义》有关内容的译介,能够进一步探讨其译介特点及译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3,33(1):51-56
《三国志平话》不仅作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过渡有重要价值,而且比较前后二者,其内容多特异之处:如写关羽被骂"胡汉"、貂蝉是吕布原配、诸葛亮曾发明"风轮"、"木牛流马"用杵击打控制等,皆与前之《三国志》和后之《三国演义》不同,值得注意;三国故事中有三个"空城计",反复表现"疏不间亲"。  相似文献   

13.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是政治精英的舞台,《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挽歌,《西游记》是社会关系的寓言,而《水浒传》则是草莽英雄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善用典故,并且独具特色,以其取经广泛、新颖独到、深刻警策和含蓄蕴藉见长,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也有其不足。文章还分析了《三国演义》善于用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三国演义》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就其中争论最热烈、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予以述评 :( 1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 ;( 2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 3)关于《三国演义》的版本源流。在评介诸家观点的基础上 ,作者就如何推动研究的深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马超形象深入人心,"五虎上将"之一,令曹操割须断袍,他与许褚、张飞的恶战是《三国演义》中描写最精彩也最动人心魄的打斗场面。但这些形象与历史典籍中的马超形象及其事件都有较大差异。探究围绕在马超身上的诸事件演变的源流脉络,可以为洞察《三国演义》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打开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文学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历史小说,在世界上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由于这部小说毕竟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加之,修改这部小说的封建文人,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知识,又受到了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在小说中就不免出现了许多违背和曲解史实,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任意加以涂抹的现象。而历来研究这部小说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功夫,他们单纯地把这部小说当作历史看,甚至仅仅根据小说所写的故事内容来评论三国人物之是非,谈论魏、蜀、吴的成败得失,这反而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走向了误区。本文详细考评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演变过程,强调要本着了解历史真相而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来把《三国演义》的研究导向历史与文学的辩证统一的层次,并澄清中外广大读者把小说中的许多虚构当作史实来评议的失误。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对人物“睡”的描写.“睡”,不仅可刻画人物形象,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中帝王之睡、英雄之睡、市井男女之睡,与红楼女儿之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