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勰家族成员名字特点,符合天师道信仰的特征,属典型的天师道家族,而且,他们属于道教的灵宝派。从所取名字上,可以探寻到刘勰其人与其家族杰出人物刘穆之存在着精神上的呼应和继承;刘勰《原道》篇中,关于世界构造以及"神"或"神明"的概念,与道教灵宝派"投龙简仪"有密切关联;其金、玉相对的叙述方式,也是出于道教的传统。至于刘勰文论中"养气"等观念,更是道教思想的翻版。  相似文献   

2.
"命题"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构成形式。《知音》篇作为《文心雕龙》关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专论,刘勰在文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命题。这些命题从形式类型上看,主要有四种构成形式;从理论内涵上看,各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刘勰文学欣赏、批评论的基本内容;从价值意义上看,这些理论命题在今天仍然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勰首先将"本色"一词用于文学批评,初步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刘勰的"本色说"在宋代得到回应,在明代七子派手里得到充分发展。七子派的"本色论"在批评实践中表现为十分重视体制之辨,他们维护各种文体体制的纯粹性,维护不同体式诗歌体制的纯粹性,对不同体式诗歌的体制坚决加以区分,其目的是为明人的各体诗歌创作提供典范。  相似文献   

4.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徐渭的本色论不仅仅是指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而且还在前人本色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徐渭在其本色论中,指出了戏曲的创作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使"奴、童、妇、女"都能接受,并且要摆脱迂腐式的说教,还原戏曲本色,注重戏曲的审美功能即"感发人心"。徐渭的本色论推动了明朝戏曲的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成熟,汤显祖的唯情论和王骥德的戏曲理论都是在其本色论影响下的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文学思想,渊源于群经,宗经思想是贯穿《文心雕龙》的一条大动脉。"宗"与"经"的字义与"经"名的由来隐含了"宗经"的基本要求与意义,刘勰对"经"的态度与认识,源于儒家传统,他奉孔子删述之六经为正典,处处推崇备至,并总结五经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依经树则,为作文效法之圭臬。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比兴》篇,在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其他著作所无以伦比的。《比兴》篇对比兴概念的阐释,是相对全面而且客观的。一方面,针对前人对比兴概念的解释进行了合理的总结和发挥;一方面,其全面的比兴范畴界定对六朝以后的比兴概念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所带来的局限性,刘勰的"比兴"观,仍有不严密之处...  相似文献   

8.
刘勰深受魏晋以来史风的熏染 ,而产生了极强的历史感。传统史学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历史必然性的信念 ,以及理性的、以公正为原则的批评意识 ,无不渗透到他的文论中。刘勰把文学史看作是以儒家经典为源而不断派生新文本的过程 ,从而要求创作和批评归依经典。这就是他的“枢纽经典”的历史中心观。同时刘勰又认为对历史对象作实证考察是重要的批评前提 ,并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历时共时相结合以及归纳实证的方法。通过对刘勰与钟嵘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看到钟嵘因囿于其谱系观念 ,而在历史视野上远不及刘勰开阔。刘勰在历史观念上虽有一些局限 ,但他达到了历史主义高度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诏策》:"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关于"性"字的解释,文章采取归纳的方法。首先将结论加以悬置,转而讨论刘勰是如何得出此一结论的。通过刘勰得出此结论所可能依据的史料的归纳排比,从而论定当作"制性之本",并进而指出此一说法实揭示了"命"此种文体前后变化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每一篇都自成一格,文章取其《才略》篇,从中探讨刘勰的作家批评论。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作家的"才""气""性"三方面探讨主观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及因之确立的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标准与原则,张扬文学的主体性、多样性和独创性。第二部分对《才略》所涉及的影响创作的客观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使"才略"的视阈得以拓展;第三部分分析刘勰所持的批评作风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时序》体现了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历史视野。"崇替在选"揭示了政治教化、社会风尚,统治者好恶对于文学的影响。《时序》集中体现了刘勰文学史叙述的他律论的文学史线索观以及其以经典价值为主的,又讲求新变的、肯定创新的文学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泰州学派是以自然为宗的,王襞继承了王艮自然人性论的思想,主张人性天然具足,所以要保持人性本身的纯粹完美,反对刻意修养、在人性上着力。王襞把"自然"与"中"统一起来,并把"致中和"看着是"顺自然"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保持"中和"状态。在自然人性的理念和"中"的思想指导下,王襞又大倡简易之道和日用之学,认为平常愈本色,希望人们注重在"日用"和"即事"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纬》篇是针对谶纬而作的。刘勰以“宗经”思想为指导,按经验纬,指出了谶纬的虚伪诡异、乖道谬典。然而,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其对谶纬的批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刘勰是以“宗经”而“正纬”,但是刘勰“正纬”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文”上。因此,《正纬》篇在指出谶纬的“无益经典”的同时,又从“事丰”和“辞富”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谶纬的“有助文章”,提出了“酌乎纬”,这正是《正纬》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一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刘桢在文学理论上的重气之旨曾得到刘勰的重视。刘桢文气说不仅早于曹丕,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原创性,并深刻影响到其创作"文最有气"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海盐腔的崛起,是民间南戏向文人传奇过渡的重要标志。它把南戏由"村坊小曲"、"里巷歌谣"搬演的戏文重新变成宣扬伦理教化的工具;"以时文为曲",则逐渐褪去了南戏的"本色"而走向"绮词";它逐步整饬和律化南戏的曲词,使南戏的演唱体制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6.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的政治文化建设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信仰的执政观和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信念的权力观,还包括以"两个务必"为本色的人生观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价值观,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更是胡锦涛政治文化建设思想的闪光之处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比兴"是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一个重要而多歧的范畴。汉代经学家论"比兴"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在郑玄那里,譬喻而兼美刺乃是"比兴"的意义所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受毛、郑的影响,肯定了"兴"负载的"刺过讥失"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更从情理之异、隐显之别来区分"比"、"兴",从而凸显了"比"、"兴"本身的美学意味。这两种观念的夹杂和歧出,实际反映出毛、郑诗说的深广影响与南朝文学摆脱政教约束而独立的倾向之间的冲突。由此,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强调教化功能的"比兴"说与强调美感意义和艺术效果的"比兴说"乃呈现出双水分流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也谈《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与孙蓉蓉同志商榷张一平孙蓉蓉同志在《<文心雕龙>的产生和形成辨析》一文中认为:由于"我国古人偏重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缺乏思辨、概括的思维能力",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宏伟而严谨的结构框架之形成,"决非我国传统的思...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关联理论对《道德经》选段进行解读,认为其论述了"本色为官"、"有权无私"、"清心寡欲"的为官之道,对为官者修身处事和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