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文化现象”和“三型李白”论(“历史原型李白”、“诗艺造型李白”、“传说塑型李白”),是《李白文化现象论》对李白研究所提出的创意性的理论架构和全新的学术话语。《李白文化现象论》突破了该研究领域那种单维度、线性型、平面化的思维定势和操作惯性,有助于探索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迷踪谜案。从而为李白研究的深化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李白 ,并非一个历史本真的李白。从研究者的角度看 ,有必要寻觅出历史原型李白。作为社会角色 ,历史原型李白是一位鲜明的志士型和诗人型的历史人物 ,而超常的奇异性则是其独特的个案特征。当然 ,历史原型李白也有其从俗性的一面。研究历史原型李白对于研究“李白文化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已为世人所公认 ,然而就李白人格范型而言则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心理文化基础、物质生存方式、精神目标指向等三个方面逐层论述 ,揭示李白浪漫人格的孕育、规定及其内涵实质。诗人执著地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以及弘扬个体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 ,显示出独特的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4.
李白文化是由李白的生平事履、李白的作品、有关李白的遗址遗迹及其相关传说、有关李白的接受与传播等综合体系构成,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用当代人的视野去审视李白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得出:李白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遗产,滋养后世万代;李白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的历代接受与传播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重要内容;李白在各地的遗址遗迹与相关传说,是各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推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滋养;海外李白的接受与传播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李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李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从李白文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出发,探讨了构建李白文化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即李白物质文化、李白精神文化、李白制度文化和李白行为文化等现状,并预测了李白文化研究未来发展的走向。为深入研究李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一些生平事迹在他生前身后被非凡化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长庚入梦"的神话化、"醉使力士"的英雄化以及"捉月骑鲸"的传说化这三个非凡化了的形象是人们向往"非凡"的心理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学形象的李白,常见于禅宗语录.除了诗酒风流、谪仙这两种主体形象外,还有秀才、痴措大、俗士等类型.这些形象进入禅宗语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李白的居士身份得到了禅家的认同;二是李白不畏权贵的精神和自由个性,极容易引起禅者的共鸣;三是李白的作品在后世僧家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所谓"李白形象",不仅有"自画"、史传、艺术塑造的不同,而且有一个演变过程.所谓"演变",主要体现在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其轨迹如下从人到神、从志士到贤臣、从落魄到荣遇、从傲岸到重义多情、从"缺憾"到"完美"、从神到人.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情感的显示特征是真率明朗,酣畅淋漓。真率明朗就是毫不掩饰,立抒胸臆,给人真实率在的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为情感汹涌而未,尽情宣泄。这种独特的情感显示方式对李白雄奇奔放、清新自然诗风的形成,对李白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章法结构的驾驭,以及诗歌体裁的选择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李白一生中,从一事是桩著名的公案,因此案涉及到对李白的人格评价,所以对此加以辨明澄清极有必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应该说,李白从是出于自愿。这从李白所独具的仕进方式、侠士心理、济世大志及其从后的精神面貌诸方面可以印证:李白是一个“以个人为主体,以自由为本位”,“将一己之自由与国家民族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大诗人,不能以是否从来衡量和评价李白人格之高下。  相似文献   

11.
王维李白边塞诗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王维李白边塞诗的异同。文章指出盛唐时代氛围的影响形成了王李二人边塞诗共有的昂扬乐观的思想基调和雄奇壮美的艺术特征;各自不同的政治遭遇和理想定位使二人边塞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各有特点;精神气质及文化学养的不同使王李二人在景物的描写、艺术手法的运用、体裁的选择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2.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遹对李白、杜甫是并尊的。他一方面尊崇杜甫的诗艺和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客观指出杜诗雕鑴作为的瑕疵;他一方面尊崇李白的高蹈奔放和自由浪漫,另一方面也对李白雄放其词而忽略政教的诗风略有微词。不过在胡祗遹的内心深处,更向往李白超逸脱尘的生活,有一种明显的“谪仙”情结。  相似文献   

13.
月亮及酒与李白诗歌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文化身份识别的角度,揭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民族精神。月亮及酒,是李白诗歌的主要审美意象。通过两者的论析,透视出李白的道家思想和道教美学品格。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李白诗歌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李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为李白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记述个人经历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实际多有出入。诗人的创作活动都受到特定的对象、环境、动机的影响,突破事实本身的限制,寻求艺术上的平衡。这说明经过诗人主观改造过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并非一一对应,诗人的创作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重构的过程。藉此可以深化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及李、杜基本分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回顾李白研究的历史 ,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 ,在此背景下 ,可以看出张瑞君先生的《大气恢宏———李白与盛唐诗新探》所取得的创获。这部著作是适应李白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 ,不仅是李白研究本身的收获 ,而且在研究思路、视角的拓展上 ,对今后的李白研究与其他领域都有着启示意义。尤其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李白 ,相信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白先世徙居碎叶,其家族可称为“离散家族”。李白家族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家族谱牒的坠失,也引起后人对其家世记忆的质疑,但李白有关其家世的记忆,不仅出于他本人对其家族世系的确信,同时也与其家族回归后文化寻根与文化认同心理密切相关。由此,其家族先世杰出人物的个性与功业,也就潜在地影响了其“英特越逸”个性气质的形成,而这种个性气质,又进一步成为其诗歌多“奔逸气”与不受羁勒、天马行空艺术特征的根基。李白的家世记忆,不仅于认识其家族特征颇有价值,对于解释诗歌史上的“李白之谜”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编<李白文化研究>第一辑的内容,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对于李白文化的研究.围绕李白精神和人格来研究"李白文化",要旨是把研究对象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大背景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下探讨李白文化的历史价值、现代意义乃至未来意义,从而汲取其积极内核来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其意义十分深远.其次是具有"攻坚"性质的实证性研究,这方面只有付出较之前人更为扎实而严谨的功夫,才可能有或大或小的收获.,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的课题设计在国内的李白研究全局中尚属首创,随着这些课题的完成,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将成为国内李白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刺绣品上的图案,神秘莫测,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之余而又难于文化破译。本文试图将其中充满魔幻意味的艺术形象纳入先秦神话系统,从对应与整合中找寻它们的原型及组合关系,发掘其深层文化意蕴,认为;“三头凤”就是古籍中“离朱”的艺术造型,与“三头凤”纠结在一起的植物应是“琅之树”,绣纹是日月星的象征符号,而亲密交合的龙凤虎则是楚人的尊崇对象。这些艺术形象展现了楚人的“光明崇拜”、“生命一体化”巫术神话意识、强烈的生命情感和超自然的心理经验世界,构成了楚人观念中生气盎然的关于宇宙生命运动的系统信息。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电视剧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而二者的统一,就在真实上。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离开了历史真实,就谈不上有艺术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不是历史真实的简单再现,它要高于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是作者创作所依据的原型,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历史人物原  相似文献   

20.
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篇、遗迹和传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安徽"李白文化"资源具有显性旅游价值、隐性旅游价值以及线路旅游价值。其显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安徽旅游资源的品位;二是可以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其隐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促进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能够改善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安徽"李白文化"资源还因为文化特色鲜明、蕴藏丰富以及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而具有独特的线路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