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并不是独立自存的个体身体,而是关涉到"天"、"人"、"心"之关系身体。就其"天"的一面,吾人此身与天地万物之身一道是天地"和气"之凝聚,此"一气贯通"之存在论使得吾人此身为一万有敞开之场所;就其"人"一面,吾人此身乃有"三条大根",根于父母、连着兄弟、带着妻子,并进而"联属"国家天下,"统会"上下古今,此纵向的世代生成性与横向的绵延扩展性构成了吾人此身之人间生存谱系;就吾人此身与"心"之关系,则身心互摄,而赤子之身心浑然一如,正体现了天人合一之身体的"原型:""人体"即是"天体;"身体实是天地万物之间一"感应器",它在与天地万物同感共应之中,万物遂"责备"于我。故罗近溪之"身不自身"的观念挺立的是万物一体的责任意识,而与道家之"身不自身"、纵身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忘形观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2.
犯罪故意不仅有类型之分,而且有结构形态之分。犯罪故意有三大结构形态,即心理事实形态、法律规范形态和司法推定形态。三大形态既存在合法性冲突,也存在非法性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刑事审判结果,进而影响法律正义的实现。在对三种形态进行整合时,我们应当承认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可控制性,理性地看到由于价值需求的迁就而造成的冲突有限合理性,正确地运用这些合理性来平衡刑罚的社会保护价值和人权保障价值的冲突,最大化地实现审判结果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3.
会计法的功能是指基于会计法的属性、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的某些潜在的能力,而不问它是否直接地、实际地影响于社会及其社会作用如何。会计法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其正功能是主导的,但其负功能已给法律实践和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会计法功能系统仍需整合。  相似文献   

4.
论国有资产形态转换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有资产形态转换过程的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以社会责任为本位的经济法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法律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有资产形态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管理,全面贯彻经济责任制原则、效益优先、保值增值原则以及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原则,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是当前加强国有资产形态转换法律规制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庞德的社会控制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效果,而不是法律的内容和形式。法律是社会控制中的最主要的手段,是维护和促进文明的重要手段。研究法律就应当将其放在社会控制过程中来考虑,注重法律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和效果,而不是其抽象的条文。  相似文献   

6.
词的色彩与词的时代色彩词的色彩要依附于一定语言载体而显现,它不是词的基本内容——词汇意义,也不是词的语法意义,只是从属于词的词汇意义的附加意义;它既不能离开词的词汇意义而存在,更不能代替词的词汇意义而独立。有人笼而统之称为词的修辞义。词的色彩丰富而复杂,有众多类型,如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方言色彩、时代色彩等等。词的时代色彩是词的色彩一个方面的内容,指词所反映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的时代氛围、时代精神、时代风貌。促成词的时代色彩的因素很多,有客观  相似文献   

7.
中外合作开发房地产中的提前购入和项目转让,其具体方式决定其法律特性,其不同的法律特性导致适用不问的法律,适用不同的法律又导致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人乃千亿年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其与万物一样皆受流行大化物性所躯。欲者,流行大化物之动也。吾人为流行大化所化之物,岂能违流行大化物之动!作为有限者,虽圣人不能违此流行大化之物则也。朱子倡"存天理、灭人欲",非是反对吾人正常人欲,而是反对没有天理为基础之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与其说是一个哲学命题,不如说是儒家生命入精微致广大的存在方式。只有在每日存天理的主敬中、以天理贞定浸洗吾人之欲,吾人才能摆脱动物式的物拘,于天地万象森然的和美大中大正创生中,和顺积中,悲悯仁慈,神圣自由。  相似文献   

9.
[一] 我國之有行政執行法,始於民国二年四月一日公布之法律。該法經翌年八月二十九日一度修正公布,援用蒞乎今日。自修正後其内容较前雖已進步,但亦抄襲外國成规,别无新創,有之,則抄譯舛误已耳。最近援用,原为暫時之计,得有新者制定,自宜早改废之。前閱報載,知立法院已從事於該法之修訂。對於此举,吾人曾以相當興味而期待之。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其新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理论中,法律运行过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整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两种研究进路。实质上,它们都没有完整描述现实社会中真实的法律运行过程,因为从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看,法律运行过程是法律社会化和人的社会化的结合:从横向分析,法律运行过程是一个法律因素和社会因素通过法律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而被人所认同、接受法律影响进而影响法律运行的过程;而从动态看,它也是一个法律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在其内容、程度、动力机制等方面博弈的过程。因此,法律运行全过程必须强调对社会成员最根本的生理需要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其他社会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法律基础"课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法律原理、法律规范和法律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法律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它决定了以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基础"课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考试不能仅仅成为法律知识竞赛,而应当侧重于对学生法律基本应用能力的考核。  相似文献   

12.
一,战争之定义 国际法上所谓战争,舆普通吾人所谓战争不同;以国际法上之战争自有其专门之意义也。茲欲了解此种术语及其变迁,吾人宜先追叙历史上国际法家对此术语之解释,而後国际法上所谓战争的概念,吾人封之始能明了。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能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得以贯彻实施,充分发挥法的功用,求得最佳的法律效果,最终达到以法治国的社会目的。为此,就有必要对法律制定的全部程序及内容进行监督;同时,为防止法律在实行过程中被扭曲而走样或被阻隔而不能有效贯彻,也必须对法的实施进行严格监督。本文就我国法律监督的内容和原则谈点看法,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万物一体"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家庭,众人是吾人的兄弟姐妹,万物是吾人的同类朋友,吾人要以血亲关系来看待天地之间的众人和万物.所以圣人和凡人是平等的,从事不同的职业的人也应该平等.王阳明的"圣凡平等"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表明人与人在成圣的可能性上是一致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将士农工商提高到一个平等的高度,其基本的出发点在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阳明的平等思想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平等来说还很不完善,以致于他自己都不能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与人类一定社会阶段相联系的历史性现象。在它产生和存在的原始文化和社会形态中,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它既是记载原始先民创世的史诗,又是人们宗教信仰的经典,它既反映出原始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体现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具有维系氏族集团团结的强大的内聚力,又有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裁决争讼的法律功用。 任何社会或群体结构为了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维护群体个体利益,禁止和打击犯罪活动,都要建立其独特的社会规范。由于社会形态不同,这些规范可以是政治机构制定并公布的法律形式,也可以是不成文但被社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客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实质上体现为人治与法治两种价值的紧张状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有其产生的众多原因,从最主要而言,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通过制定良法、法律至上、公正司法与法律教育来消解法律文化中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建设和谐的法律文化,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不丰富、法律素质较低,其原因有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要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女大学生自觉汲取法律真知,提升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8.
英国劳动安全与健康立法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劳动安全与健康立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74年的《劳动健 康与安全法》制订以前为第一阶段,1974年到2000年为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阶段的劳动安全立 法有许多不足,已不能适应情势的变化。1972年罗本斯委员会提出要对法律进行修改,1974年在此基础上制 订了《劳动健康与安全法》,这部法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本文介绍了各阶段的社会背景及法律制订的 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是否已经进入了劳动安全与健康立法的第三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25年10月,广西颁行《人民告发官吏暂行办法》,赋予民众请求撤销或变更行政官员违法损害之权利,随后民众援引该法控告官吏尤其以县长为被告的"民告官"案件大量涌现。通过对此时期广西民众控告县长案件的梳理发现,尽管此类案件的处理从实体到程序,都并未严格遵照法律规范,是一种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司法行为,却张扬和强化了公权力与民权诉讼地位平等以及通过法制平台弥合社会利益冲突的理念。"民告官"热闹背后,宝贵地呈现出现代性法制气象,即便其成色因政治竞争背景而削弱,也与当时中国社会整体现代性进程不大协调,却映射出剧变时代民国社会治理和法律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如何?是一个极具现实重要性,又兼具理论争议性的法学命题与法律适用问题,中外皆然,历久弥新。在传统主流法理学的利益分类理论中,公共利益常常与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并列而用。该利益分类理论模式及其制度成果,直接导致公共利益被人为地戴上了一幅普洛透斯(Proteus)面具,使得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应用者困入了具有迷幻色彩的公共利益"罗生门"。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律利益分类学说的基础上,尝试借助"价值—工具"两层次法律利益分类范式,透过概念辨析和假设检验等方法,对公共利益及其在法律利益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边界进行再解读。作者认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价值形态的利益存在;个体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则属于工具形态的利益存在。价值形态利益和工具形态利益之间互相映射,但二者不可化约等列。最后,借助部门法语境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变种形态,验证了"价值—工具"法律利益分类范式,并进一步揭示了法律利益体系中公共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期为打开长久困扰人们的公共利益"罗生门",提供一把可能的方法论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