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瞭望》2014,(1):73-73
2013年以来,我局以“保民生、促和谐”为抓手,采取多种举措.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积极宣传和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以规范用工管理为重点.继续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全市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有21.7万人.签订率为95%。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春暖行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0%以上。二是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试点。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在现行《劳动法》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这是毋庸质疑的,甚至于还将会改变一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对企业来说,则预示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劳动关系做出重大调整的《劳动合同法》经过几载修改,四度审议,最终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以促进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法律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唐佳 《人才瞭望》2008,(3):22-23
《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就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它是劳动仲裁工作的有力支撑。人事争议仲裁虽然在《公务员法》第一百条中提了一下,但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发生的人事争议的处理还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撑。大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小到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都没有立法。  相似文献   

5.
一、《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分析 (一)促使劳动需求层次下移,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从《劳动合同法》针对劳动关系建立的干预上来看,该法促使用人单位更为慎重地录用劳动者。因为一旦确定选择录用劳动者,那么该法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和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强制。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在对员工进行辞退的时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将在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广大劳动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我们的权利终于有了更规范、更明确的法律保障: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却平添了几许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着一定的劳动法律风险(当然,风险的根源是有些企业不够守法)。于是,企业将劳动法律风险规避的使命交给了HR,[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请问:我在一家公司已经连续上班八年时间了,按《劳动合同法》第14条“劳动者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的规定,再过两年,我就可以与该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了。可有的人说,这里的“十年工作期”不是从我来该单位上班时开始计算,而是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日(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请问,这“十年工作期”究竞从何时开始计算?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14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称不定期劳动合同,它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有效期限,劳动关系可以在劳动者的法定劳动年龄和企业的存在期限内持续存在,只有在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劳动关系才可以终止。这项制度旨在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自从《劳动合同法》颁布之日起,各家企业主谈到“无固定期限合同”、“经济补偿”等问题时,无不唉声叹气。鉴于此,各地培训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众多的“如何规避新法”、“怎样应对新法”等诸如此类的《劳动合同法》培训课程。这种功利性行为,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法律已经制定。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遵守。  相似文献   

10.
韦付军 《人才瞭望》2007,(10):107-107
《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依法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向劳动监察机构举报,由劳动监察机构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改正;对劳动者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而未订立劳动合同的,除非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符合开除、除名、辞退条件,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请问:我交病假单,单位却以我劳动合同到期为由拒收。我该怎么办?解答:劳动者在病假医疗期间享有法律规定的解雇保护权利。《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出现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案例:小张2007年8月大学毕业后,应聘在某物流公司,当时劳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是1年。2008年9月,小张要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但是老板给其的劳动合同上的用人单位却是“某贸易公司”。小张知道,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两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续订劳动合同的,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3.
浅析《劳动合同法》新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生效,它的颁布和实施,被视为自1994年《劳动法》颁布实施以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法律名称来看,《劳动合同法》比《劳动法》多了"合同"两个字。那么在内容上,这部新法律究竟有哪些变化?它的实施将给我们职工和用人单位带来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杨学友 《人才瞭望》2011,(12):49-50
当下,伴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日益深入人心,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等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日渐减少,一些用人单位为谋取相关利益,在规避法律上转而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暗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这些违法手段往往披着合法的外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种情形下(一是“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是“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而未订立的”),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的工资.然而,司法实践中,“双倍工资”之罚则并非如上述法条规定的那样简单.下面案例警示劳动者在主张此项权益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五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一、供电所用工管理现状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均应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长期合同)。以上条款否定了供电所用工原有的“短期为主、逐年签订”的用人政策,劳动关系长期化已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大斌 《人才瞭望》2016,(19):39-40
一、R 集团公司发展现状
  R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国有大型一类制造企业,2004年完成企业改制,是行业内企业改制资产规模最大、分流人员最多的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分流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做到了劳动关系平稳过渡,生产经营持续运行,被评为行业改制分流先进单位。公司改制后更名为R 集团公司,全员持股,取消了全民工、非全民工身份差异,实现同工同酬。2006年,通过中外合资,走向国际,国企职工身份转变为中外合资企业股东,极大激发了员工工作热情,焕发了企业活力。同时,在《劳动合同法》规范下,开发了多种灵活用工形式:员工、劳务派遣工和外部劳务等。当前外部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融资困难等)迫切要求二次改制,谋求企业上市,这就涉及股权集中问题,必将使原本和谐的劳动关系受到挑战。此外,《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工使用做出了更明确规范,对灵活用工进行了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在国有大型企业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落实,保障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劳动合同法》规定与企业管理实际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工作中,我们只能依据现行法律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研究解决措施。现就企业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社会保险法》等,2010年又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了重大修订。这些立法对人社部门法制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以及单位负责人与职工法律意识不尽相同等原因,劳动保障行政争议案件层出不穷,其中工伤行政确认案件比较典型。近年来,开封市人社局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在参与对此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此类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对行政执法、工伤参保、相关立法以及职工维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曾撰文对劳动合同法草案提出了一些质疑,并在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向全国人大递交了长篇意见。未曾预料的是,我在这篇文章中的一小段话却引发了劳动法学界的争论。我认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将大量的强制标准借助行政管制的力量,伸入企业的管理空间,从而使用人单位的管理空间大大压缩。当用人单位没有基本的管理权时,企业也将从追求效率的市场主体变为实现公益目标的安置机构。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中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将发生全面的碰撞“。许多劳动法学者也纷纷就劳动法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