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路翎的心理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翎创作的最主要特点 ,就是他的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一致的现实主义特色 ,抓住了路翎创作的心理现实主义 ,也就把握了路翎创作的神髓 ,真正理解了路翎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俄苏文学史上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路翎是我国七月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两位作家都以写社会心理小说见长,创作上有着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吴福辉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样评价路翎:“他(路翎)运用错综地表现人物心理深度、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之间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由此可见,在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技法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可比性。本文仅就他们创作中的主观性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在揭示人物心理中的作用作一点比较。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小说在女性人物和男性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心理范式倾向。女性人物呈现出毁灭范式,表现为毁灭、堕落的特征;男性人物则呈现出神经症人格范式,表现为精神分裂。这是由作家独特的创作潜动机决定的。对福克纳小说文本进行心理范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其作品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性,进而揭示其心理存在与发生方式,找到其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4.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要塞”退出以后──一个年轻“经济人”底遭遇》在路翎的创作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心理解剖的深刻与多层面,它的在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中挖掘人物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它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的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等近于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的运用,等等,共同显示了路翎卓越的文学才能,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路翎是七月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与胡风的理论相得益彰,共同展示了七月派的个性特征。本文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对路翎解放前后的小说进行对比,目的是理清路翎小说创作的变化。论文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认为路翎的小说创作由于宗派主义、政治斗争的深入及他主动地向主流话语的靠拢,结果才出现了文学创作中两种话语的裂隙,并得出了以下结论:路翎对情感、小说的思想交锋、政治话语等方面作出了让步,但依然坚持了对人物的刻画、人情、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 ,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 ,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体验法"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结合严歌苓近年作品《妈阁是座城》《老师好美》《补玉山居》深入解读严歌苓创作所呈现出的风格,其风格主要表现为人物身份的自我放逐模拟、环境氛围的自我感染熏陶、情境映射的自我取材演绎;以严歌苓作品创作为线索,探析其在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驱动力"、情境体验的"暴露欲"、文学体验的"整合性"。  相似文献   

11.
路翎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作家,对人之存在的追问贯穿于他的创作中。从《财主底儿女们》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哲学的视野中,路翎对存在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悟孤独、审视"沉沦"与追求自由。无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还是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家最终都指向了对人之存在状态、价值与意义的关怀。路翎创作中的存在关怀,表现着文学的灵魂深度与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其创作的人物传记中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进行人物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起到良好的效果,引起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14.
路翎坚持直面人生、正视黑暗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而独到的心理开掘、强烈的主观热情使他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内倾性 ,这种创作主导倾向就是“内倾型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文学巨匠怀特在《人树》中淡化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要素。他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按照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来完成创作。他使用了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对外部世界变化所作的反应 ,由此读者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流浪者是路翎的小说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人物系列。路翎以40年代黑暗混乱的国统区为背景,描绘了一批备受摧残而又个性鲜明的流浪者形象。本文旨在挖掘路翎所刻划的流浪者“寂寞而丰富”的心理内容,展示流浪者生命本体爆发的原始强力,表现他们富有强力的反抗性格以及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灵魂。文章还将农民与流浪者进行审美比较。  相似文献   

17.
倪海燕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61-63,10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路翎因抗战流亡到了四川北碚,创作了大量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小说。立足于乡场,他深刻反思了人们"精神奴役的创伤",并从中找出"原始强力"作为疗救创伤的良药,由此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样式,完成了对四川乡场文化的创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路翎的短篇小说创作,评论家们大多从其政治化和社会化角度予以分析,本文则从其作品的一系列女性意象角度出发,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挖掘其短篇小说的深层内涵,探寻作家的内心所求。  相似文献   

19.
<正> 真切细微的心理描写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的小说不追求人物外在行为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与完整性,而注意刻划人物内在心灵的特征,表现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心理描写的深化、外化和虚化是他的小说在心理描写技巧上的突出特点.所谓心理描写的深化,是指把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化到人物意识活动的领域,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显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意识冲突.所谓心理描写的外化,即描写心理活动在外在事物上的反射,通过人物外在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在1927 年开始转向以写实为主,但对女性心理的隔膜使其小说的创作异常艰难。为此,他在创作中时时“回归”到他前期恋情小说的模式中或把笔触伸向下层人物,但这种“旁逸斜出”也由于对女性激情的衰退和对下层人物的陌生难以为继。最后,郁达夫不得不放弃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