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流浪者是路翎的小说世界中最光彩夺目的人物系列。路翎以40年代黑暗混乱的国统区为背景,描绘了一批备受摧残而又个性鲜明的流浪者形象。本文旨在挖掘路翎所刻划的流浪者“寂寞而丰富”的心理内容,展示流浪者生命本体爆发的原始强力,表现他们富有强力的反抗性格以及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灵魂。文章还将农民与流浪者进行审美比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启蒙者,为了反抗历史和现实的重压,路翎在他的叙述中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着的“原始的强力”,用欧化的语言反抗“语言奴役创伤”,并且由于反抗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使得主体承受更多的精神困厄,叙述更是主体激烈的心灵冲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当路翎带着(一片血痛与泪迹)步入文坛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和其他进步作家一样,路翎也热忱地为民族存亡呐喊,但他很快地从抗战亢奋中冷静下来,突破了接流行的既定政治概念创作公式化小说的模式,把笔触伸进人们的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灵魂里以及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中,寻求着潜藏在人们身上的“原始强力”,挖掘出平庸生活下面最雄强的人性。对当时的充满着喧哗但格局单一的抗战文坛来说,路翎是独树一帜的。他的独特使得他的作品在四十年代不断引起争议。有人称赞他是“目前最有才能的,想象力最丰富的而又全心充满着火焰似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要塞”退出以后──一个年轻“经济人”底遭遇》在路翎的创作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心理解剖的深刻与多层面,它的在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中挖掘人物性格形成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它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的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等近于西方现代派文学手法的运用,等等,共同显示了路翎卓越的文学才能,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沐浴着抗日烽火而诞生的七月派乡土题材的小说迥异于同时代解放区的乡土小说。它们深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影响 ,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和人物的心灵深处 ,感受着战争时期血火大地的颤栗与农民灵魂的痛苦撕裂及其“原始强力”的爆发 ,从而形成厚实、深刻、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与冷峻、沉郁、悲凉的艺术基调。  相似文献   

6.
对人的灵魂奥秘和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掘,构成了路翎创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双重甚至多重特征,为了写出人物的"多面",揭示出人物分裂的、隐秘的、多变的内心世界,除了常规的心理描写方法,路翎还采用了诸如幻觉与梦境、变态心理及无意识心理等多种方法。对心理的集中展现,成为他创作的本体性要素,也是成就其"心理小说"的根本质素。  相似文献   

7.
路翎的童年是在压抑、神经质、对世界的不可理解的爱和恨交织的状态下度过的,这使他内心里充满着孤独、恐惧的情愫,又蔓延着渴望被爱的欲望。这种情绪不断地困扰着他,也映射到他笔下主人公的身上,使主人公的灵魂承受着两种相互冲突、相互对立的情感折磨。因此,路翎笔下人物都经历着从疯狂到死亡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蒋蔚祖作为一个普通人存在时,他的疯狂与死亡有着浓厚的悲剧意味。路翎以一个灵魂拷问者的姿态,通过这一人物,拷问生存的"罪恶"与"洁白"。  相似文献   

9.
路翎的工业题材创作取得了显著成绩。40年代初,他以煤矿生活为背景,描绘了“黑色子孙”苦难深重、躁动不安的灵魂;解放初期,他描绘了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的精神风采。路翎的创作贯通着执著的现实主义追求。  相似文献   

10.
路翎的《求爱》是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这本集子中的作品有二十三篇,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作者曾说:“这些小说里所写的都是攀住历史的车轮的葛藤,但既然是在生活着,这里面是有着力量的本身.”路翎自己曾有过一次没有开花的爱情,那是他的初恋,那位小姐叫李露玲,后来和路翎的一位“挚友”结了婚.“路翎”这个笔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没有开花的爱情.这篇小说写于1946年,带有契诃夫式的阴冷.路翎在1943年下半年,曾读过不少契诃夫的著作.路翎曾说:“契诃夫写平凡的小人物们的命运,看似冷静,骨子里则是火辣辣的,因为作者参加到人物中间去,与他们同悲同喜.”  相似文献   

11.
鲁迅精神之火,照亮了科尔沁满族作家江浩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在身上带有“尼采气”、坚持民间立场和边民立场、“原生态”与“现代性”结合等诸方面,江浩都受到了鲁迅的强烈影响。与其说是他被动地接受了鲁迅的影响,毋宁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的战士,其精神对后辈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随积极地学习鲁迅、宣传鲁迅。他深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自觉地以鲁迅精神来改造自己,铲除旧日愁思,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努力锻炼坚强的意志,由牢骚抱怨转向执着进取,在文学事业中勇猛创新。他把鲁迅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化用入词,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精神融入于词,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他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勇于反抗、积极进取的品格。尤其是抗战期间,顾随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论著与古典文学课堂当中,彰显了抗战到底、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为青年一代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鲁迅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明确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鲁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一是全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对其主导精神线索专制主义的原则;二是对外国文化放手实行"拿来主义",分别采取占有、使用、存放、毁灭等政策;三是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构成了中共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雏形;四是提出应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他们必须实行与工农大众革命实践结合。鲁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活动有三个特点:自觉的主体意识、彻底的求实精神、毫无顾忌的原则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翻译选材在当时的翻译界也很具独特性.文章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生存心态"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探讨鲁迅生存心态对其翻译选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符杰祥 《东方论坛》2008,1(1):47-51
鲁迅的意义不在于为提供了什么高明的现代化理论,而在于确立了一种近代中国最缺乏的“批判性质询”的态度。从这种现代性态度出发,鲁迅建构了自己关于现代化问题思考的完整构想:以“审己”为原则,以“比较”为方法,以“自觉”为“本根”,以“精神”为“根本”。鲁迅的构想是出于文化整体的观照,他同样重视精神之外的政治、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17.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对鲁迅宣传和阐释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条与其精神背离的政治功利性线索,启蒙者的鲁迅形象长期被遮蔽。1962年后,鲁迅被纳入“兴无灭资”的阶级斗争视野中来,“文革”期间的每一次政治运动,都从鲁迅身上榨取资源,内涵丰富的本应“说不完的鲁迅”被“文革”政治彻底地符号化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何以非同寻常?首先是自“家庭变故”后,鲁迅一直在寻找“别样的人们”,从南京、东京,至仙台,鲁迅终于发现了“伟大的”“性格”;其次,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因生活中颇多“纷扰”而希望“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正是借回忆藤野先生而在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