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民工荒”的成因、绩效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揭示了“民工荒”的存在对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与未来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并从有利于农民广泛就业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并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转型的成败与否。然而农民工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不能够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是导致“民工荒”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生代的农民工将作为实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角色,因此要提高对农民工素质能力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政府...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工、企业、社会长期博弈的结果,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民工荒“,既看到它倒逼企业升级、凸显民工权益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消极一面。“民工荒”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根本性地解决“民工荒”问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输出地"民工荒"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的问题不仅仅在东部发达省份出现,近年来,一向是农民工输出地的中西部省份也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输出地“民工荒”与我国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双重性有关,区域内的转移机制符合刘易斯模型,而跨区域转移的机制符合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输出地“民工荒”的主要成因是劳动力无限供给能力的下降和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面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兼顾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从经济全局出发对产业布局作出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的法律透视—立足广东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工荒”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法律角度看,“民工荒”现象背后折射的是我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缺失的问题,“民工荒”实质上是一种“权利荒”。解决“民工荒”问题必须从完善农民工权利保护机制着手,需要在制度建设、政府行政、社会组织、司法保护等方面全方位的开展工作。应当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对我国农民工权利进行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民工潮”在中国持续了20多年,造就了中国低成本劳动力时代,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然而,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中国近年来却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短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刘易斯拐点到来了吗?本文通过对“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的分析,认为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才是引发“民工荒”的真正原因,而“民工荒”将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行将结束。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民工荒"与政府行为的关系入手,针对政府的一些行为或不作为对农民工的经济、社会权益保障的影响,从政府行为规范的角度,提出了缓解"民工荒"的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现象。作为全国百强县的温岭市,同样遇到“民工荒”问题。为深入了解和剖析“民工荒”现象的根源,温岭市统计局随机对该市七个镇(街道)的48家工业企业用工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表明,温岭市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现象,部分工业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招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广东新生代民工荒的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阶层。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问题,是一个现实迫切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剖析了广东省新生代民工荒的现状与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值得关注。对此问题,众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大多是就现象而论。这里则从产业结构升级与相应的人力资源素质关系分析出发,认为"民工荒"是民工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适应的结果,其根源在于民工双重身份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对此背后之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就"民工荒"现象带来的警示进行了揭释。  相似文献   

11.
“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工潮”和“民工荒”都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现象。为研究非均衡现象的产生原因,通过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的修改,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工流动模型,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农业部门人口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部门消费价格指数、加入WTO、农村新增劳动力高峰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一种价格波动情况下的“非均衡”民工流动。  相似文献   

12.
“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初现端倪,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农民工被迫返乡现象,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回暖,随即又出现了民工短缺。显然,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跨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性特征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劳动力市场将面临重大转型。深刻剖析和全面研究这一重大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有效保护和深度开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维护和提升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且事关长远。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矛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农村住房过剩与城市住房不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矛盾。调查显示农民工家庭的农村住房45%处于浪费状态,但他们在城市的居住面积人均却只有4平方米。从农村来说,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回乡预期,建房潮留下的后遗症,农民工投资保值需求,农村宅基地政策的束缚等原因导致了农村住房过剩;从城市来说,商品房价格远远超过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低端房地产市场供给之路不畅,政府公益性住房因数量有限无法惠及农民工导致了农民工城市住房短缺。在对农民工住房理论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市场与政府干预两条解决思路,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出现“民工潮”,本世纪初又有了“民工荒”。“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成效。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中,制度成为关键因素,并且是主要的瓶颈,如何跨越这个障碍是能否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通过分析中国“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瓶颈,以及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剖析,来探索如何跨越这个瓶颈。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就业状况正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得到改善。在农村,国家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各地加快了和谐就业的步伐。然而农民工就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户籍制度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就业的总量矛盾。因此,用经济手段扩大城乡就业容量是根本途径。引导城市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构造"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不足,实现城乡和谐就业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形势下,"民工荒"的出现是转移浪潮中的逆流,已波及全国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呈现女工、技工严重短缺的结构型失衡,其经济社会影响十分巨大,全面暴露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的严重恶化,凸显现行的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户籍管理、就业选择、教育培训等制度,已经成为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民工短缺问题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尤以珠三角地区形势为甚,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估计在短期内仍将继续。文章从该现象的现状出发,对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浙江奉化"力邦村"的实践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从农民工权益、自身文化素质、政府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存在筹资比例不合理、筹资标准过低、集体补助缺失、投资渠道单一、缺乏合理的筹资机制等问题,从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将国有资产出售和国有股减持的部分收入转化为农村社会养老基金、农业补贴转移基金、扶贫资金的“社会保障”化、以税收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费改税”,实行养老保险免税制度、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福利彩票、向农民工雇主单位征税、基金增殖收益等方面探讨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途径,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以及深化,是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当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建设发展资金有限、部分村民认识偏差、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足、社区管理体制滞后等困境。为更好地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需破解资金难题、更新观念提升素质、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财力、人力、管理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