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中的城市与乡村叙事作为话语的建构分别呈现出复杂的情态。作为中国新文学有机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知青文学不可能完全摆脱新文学话语体系逻辑的制约;作为一个表现出浓厚的“代际”特征的文学现象,知青文学中常见的主人公在城乡之间的徘徊姿态,表征出的是知青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环节的过渡性特点,预示着80年代以来文学重心根本性的转移:“都市”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基层乡土社会加速向城乡社会转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日常生活在城乡之间展开。不同于媒介中心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的解释路径,将“家”引入城乡传播关系的研究视野,家与新媒介的互嵌,使家庭成为连接城乡的传播主体和媒介。连接城乡的“家”具有实体性和意义性的统一,以“家”为媒建构起城乡日常生活之间双向互动和社会交往的桥梁,克服了媒介中心主义路径下城乡之间传播的主体性缺位。城乡社会和网络社会背景下,传统乡村日常生活秩序逐渐解体,铺展在城乡之间的家以及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重构了媒介化的城乡日常生活秩序,促进城乡生活共同体的形成,为建构转型期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提供了传播学的主张和视野启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无论是叙事视角,还是价值倾向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个性。城乡关系在江苏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以城市向往为核心的层级关系,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图景就在城与乡的互视中充分展现出来,并且江苏作家力图从相通的文化心理、人性的良善和对土地的共同记忆中重新构筑起城乡交融的诗意风景,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文学构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继20世纪30年代之后又一次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对峙共存的文学格局,使城市和乡村成为新世纪小说中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又互渗并举的想像空间。本文主要剖析新世纪小说中的三种城乡想像方法:土地表征下的乡村生存悖论、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排拒与挤压以及欲望重压下的城市生存镜像。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期,中国文坛出现了继20世纪30年代之后又一次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对峙共存的文学格局,使城市和乡村成为新世纪小说中两个性质完全不同又互渗并举的想像空间。本文主要剖析新世纪小说中的三种城乡想像方法:土地表征下的乡村生存悖论、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排拒与挤压以及欲望重压下的城市生存镜像。  相似文献   

8.
城乡二元结构的建构是国家在发展主义理念指引下的发展策略,在这种城乡分割的结构体制之下,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均,造成了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过程中濒临破败的局面,中国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建构在所难免。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基础是一种承认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及二者在道德意义上的平等性的理念,当社会日益由“传统”走向“现代”,我们更需要在理念基础上重新思考“传统”的意义,审视“乡村”和“城市”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与乡村、都市文化与乡村传统的对立、冲突和交融为文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文学也自然承担起书写这一历史巨变的使命,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涉关城乡的叙事潮流。这些城乡叙事展现了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等各种冲突与断裂,进而呈示出城乡的价值迷思、身份焦虑和个性缺失等文化与伦理困境。文学只有用一种更为理性与前瞻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才能突破这样的困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从湘西孤身一人来到城市,在投入不到城市的怀抱后,以“乡下人”自居坚持着他的文学道路。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孤独的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到处都充满了城乡两类世界的冲突。对乡村的赞美和对城市的批判,都凸显着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亦揭示着人本自然、重返自然的生命哲...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决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改变我国典型的城乡分割、城市乡村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2.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取层级分离法,从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逐一对“城乡文化一体化”进行剖析,即通过分别解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来理解和把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基于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可解释为,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把城乡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这个区域内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则要突出以农村为中心,满足农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挖掘和开发优秀的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文化服务需求的衔接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关系问题是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课题,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有益于从广角度和深层次揭示社会经济的变迁态势。近代以来,以对外开埠通商和新式工业在城市兴起、发展为契机,传统城乡关系开始转型,旧式城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城乡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二重性关系成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方面。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城市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半殖民、半封建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又弱化了城乡关系中联系性加强所产生的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性拉动作用。城市的发展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其对乡村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致使两者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四十一炮》是当代乡土小说中的杰作。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城乡关系演变的视角,以一个村庄在改革开放后的变迁史为切入口,全方位立体性地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关系由隔阂对立、利益冲突到同流合污的演变过程。《四十一炮》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从乡土小说传统来看,莫言继承了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困境,但他强调人的肉体的满足是精神提升的前提;莫言延续了沈从文对城市文明负面性批判的传统,但他没有像沈从文一样,把乡村堕落的责任归结为来自外部的城市文明,而是从人的内在欲望的角度来探讨其深层原因,把人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创作的旨归,这实际上是更为深沉的人本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在描写城乡主题时,并不注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城乡的相互对照中来探究生命个体的存在处境及其命运走向,并且受多元地域文化的影响及江苏作家对文学精神的自觉坚守,使江苏小说呈现出世俗性与诗性相融的美学特质。江苏作家关注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写作立场与姿态使江苏城乡叙事承载了丰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卫生模范城市、绿色家园,从根本上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既是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是城市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是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充分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现状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从而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现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路遥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史诗风格,他的创作继承和发扬了自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书写了他真切的内心体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路遥一直关注的城乡"交叉地带"题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缩影,传达出作者对现代以来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二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发展变革的焦虑,其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路遥受五四以来文学大众化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为底层代言的使命感,他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全面展示了他们艰难曲折的生活,成为新世纪以来底层叙事的先声和典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社会转型,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核心问题。在政策和发展实践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城乡互动的有效路径。研究需要跳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的单向度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双向性和综合性作用。文章基于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批判性分析,尝试构建乡村旅游作用下的"城乡循环修复"理论框架,并围绕"主体流动-要素循环-双向修复"的逻辑结构予以阐释,将其视为建构新型均衡和可持续城乡关系的指导性框架,进一步遵循"过程-机制-模式-政策"的研究思路提出未来的研究议题,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和深化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拓展中国城乡关系的本土化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已经造成并继续产生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情况,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想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失衡,因此,“城市反哺农村”已成为当今中国构建城乡和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