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红学界对林黛玉形象的研究异彩纷呈.纵观上个世纪,林黛玉评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文学的典型评论;3.文化与美学探索.这个时期,对黛玉的原型和曹雪芹佚稿中的黛玉之死也作了深入探讨.虽然评论的视角、评论的方法几经变化,但至今仍无定论,其原因在于这一典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模糊性及其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道德理想主义与人文精神、道与禅宗的审美文化三大学派建构理论的被解构等方面对 2 0世纪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主流的审视与问题的提出进行述评。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与它的发展又在于 :(一 )走出历史的旧辙 ;(二 )进行美学的历史选择 ;(三 )采用理性科学的方法。这三个方法的理论阐述又可在事实、理论、思辨三个层面中见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西方,有三个学派——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景观学科中的生态美学——都把怎样进行生态型的环境审美作为研究主题,并且在批判西方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方面与中国美学的原则相契合。而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又有小全理论和大全理论之分,研究其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与中国美学的异同,有益于推进美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由于美学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亲密结合,一个新的小生命——应用美学在古老的美学园地里诞生了。本文拟运用有关应用美学的理论,结合我国55个少数民族特点、心理素质、民族风情、宗教信仰、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尤其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乐,加以综合性的全面研究,然后勾勒出少数民族应用美学的简单轮廓,就教于各方面的专家。一、少数民族应用美学的理论原则众所周知,应用美学作为走向科学的美  相似文献   

6.
在21世纪,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突出问题,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已经摆在整个人类面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是近几年新兴的美学理论。它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自然美学的探讨。从生态美学角度看20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不仅可以拓宽20世纪乡土小说的研究领域,而且可以使20世纪乡土小说的研究具有关怀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和开放眼光。  相似文献   

7.
诺埃尔·卡罗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恐怖研究学者,其创立的恐怖哲学理论成为当今影响巨大的恐怖美学理论.理论奠基、面临挑战、新的发展三个方面大致概括了其恐怖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他的理论对我们国内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外生态美学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生态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理论形态结构和研究方法.它既与环境美学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外生态美学新范式彻底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模式,不仅注重环境的和谐、有序和规律等对人类感知有利的美学因素,也注重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变化、非平衡的审美因素,从而使它初步与环境美学切割开来.国外不少生态美学研究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探讨人们对生态的审美体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中国美学研究正在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换。这一转换与中国已往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有着深层的联系,同时也昭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中国20世纪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力求原汁原味地解读和介绍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我们应当站在历史的高度,把中国21世纪的美学研究与实践导向健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美学发展格局呈现出由一枝独秀到多元共存的发展态势:实践美学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中脱颖而出,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之中逐步成为主导流派;90年代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共存的格局,各种美学流派在理论建构方面进行着努力探索和研究。实践美学在这种探索和研究之中走向了新实践美学。在今后的美学发展中,新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吸收中西美学优秀遗产,在实践美学发展的雄厚基础上,一定会在中国当代美学百花丛中笑迎新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