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世纪以来,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在英美国家占支配性地位,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功利主义正义观的主旨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尽管功利主义得到了休谟、亚当·斯密、边沁、密尔、西季维克等著名学者的支持,但其存在的缺陷是深刻的。其缺陷主要表现在:功利主义幸福人生目的的不确定性;功利主义社会道德原则对个人权利存在侵犯;功利主义的个人原则向社会原则扩展具有任意性。  相似文献   

2.
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自问世之日起就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赢得了众多拥护者,但同时也招致众多的批评与反对。J.S.密尔一开始是以这一理论的拥护者和捍卫者的身份出现的,并且终其一生都是功利主义的积极践行者,但同时也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批评和修正。密尔对边沁理论的批评和修正标志着功利主义理论开始从初创时期走向鼎盛时期。功利主义伦理理论从18世纪向19世纪的形态转变是由密尔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功利主义是用快乐和痛苦的心理体验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的思想理论,也是一门极其精致的道德学说。作为功利主义的奠基人,边沁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诸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等一系列思想主张,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原则性界定和崭新的价值标准。密尔则将功利主义发挥到极致,在修正与超越边沁功利主义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继而提出了快乐有质的不同、幸福即快乐的最大化、公共幸福与自我牺牲的一致性等批判性主张,功利主义也由此步入了其发展历程的巅峰阶段。  相似文献   

4.
从快乐主义到幸福主义--J.S.密尔对边沁功用主义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S .密尔是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对边沁理论的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功用主义理论从初创时期走向鼎盛时期。以幸福理论来修正边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应当说是密尔对功用主义伦理学说最著名的修正。密尔所受的希腊古典人文精神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的熏陶使他不可能完全接受边沁纯粹的快乐主义 ,并使他最终在思想上产生两个重要转折 :其一 ,不再将快乐当作生活的目标 ,而把快乐以外的目的作为生活的目标 ,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快乐主义的悖论及其局限性 ;其二 ,把个人的内心修养当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 ,不再把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12)
19世纪中后期,作为对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约翰·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学说进行了修正。密尔准确切中了边沁学说的要害,他重新界定幸福的本质,挖掘道德的内在维度,为功利主义在现代文明中的存续提供了理论支点,具有显著的社会现实意义。然而,此番在英国自由主义内部进行的修正仍然未能突破"个性缺失"、"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以及"资本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等诸困境,因而具有其明显的局限,难以通向真正的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6.
边沁生活于社会学与哲学学科分离的时代,边沁的功利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利己行为的结果论;边沁不仅关注个人幸福,也强调社会幸福,并最终指向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往将边沁的功利主义误解为利己主义,从而无法理解功利主义幸福观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边沁理论中的一致性,边沁试图使人的利益取舍趋向社会普遍价值,并借由设想的自由社会和结构社会调解群体间利益,推动社会幸福的实现。边沁对人类可以获得幸福的坚信开启了当代社会学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合理功利意识与功利主义1.功利主义的基本内容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是英国的边沁和约翰·穆勒。边沁在1768年对牛津大学的访问中首次提出功利原则,即“每个人的行为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应该为每一个有关者带来最大的好处或幸福。”后来又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一书中提出“当我们对于一个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看该行为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幸福。”而所谓幸福就是获得利益和快乐,这条功利原则也被称为最大幸福原则或最大福利原则。简单地说,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从人性出发,凡是能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  相似文献   

8.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历史进路与理论困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功利主义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其特征是追求"最大幸福".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面临何谓"幸福"以及如何测量"幸福"等理论困难,现代新功利主义放弃快乐、幸福等功利价值观念,代之以福利主义的功利价值观念.但是新功利主义依然面临一系列困难,如,如何将功利原则贯彻实施,如何论证"最大化"原则的正义性,如何实现功利价值即在人们之间实施正义分配等等.功利主义的困难其实也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即如何从"是"推出"应该"的问题,这首先要求对何谓价值作出实质性回答.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21,(4)
边沁和密尔分别提出快乐能够在"量"上与在"质"上相比较的观点。西季威克通过澄清"快乐"概念的定义来支持边沁在快乐的量上的区分,否定密尔提出的"快乐的质"的合理性,并指出密尔的举措是对直觉主义的误用。西季威克认为,合理使用的直觉主义方法能够为功利主义提供正确的基础。因此,西季威克对快乐不可公度性的批判,一开始就是基于他对直觉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智增 《理论界》2006,(8):178-179
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等思想发展的逻辑结论,由苦乐原理、效果论和功利原则三个理论基点所构成。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进行辩证地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11.
袁刚 《兰州学刊》2009,(4):29-32
自由主义作为一套政治社会理论具有强烈的普遍主义色彩,尤其是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需要一套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道德哲学,以评估现存的制度,构建理想的秩序,自由主义的理论需求由于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兴起而得到满足。边沁对自然法和社会契约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把自由主义奠基在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并积极投身激进的政治法律改革,为自由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密尔作为自由主义学说和功利主义学说的集大成者,既是一位功利主义的修正者,又是一位典型的自由主义者.其“伤害”原则的提出是由于密尔用“伤害”一词来界定自由的范围,故又被称为自由原则.密尔对人的行为范畴作出了区分,即涉及他人的部分和涉及自己的部分.而仅限定在个人对他人的直接伤害,无论伤害的是利益还是权利,这种伤害结果的涉他性和对象的含糊性,都可能使其自由原则与功利主义的基本目标存在冲突.但密尔又强调自由与否最终看的还是个体的行为是否伤害了他人,伤害的程度是否最低以致可以获得人类的最大幸福这一结果,这一意义上的自由原则和功利主义又是契合的.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理性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而密尔是近代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两人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存在异同,这反映了西方在幸福问题上的一致性立场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主题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义利观即对“利”在心理与行为上应持的处置态度,有先利后义、先义后利、义利和合三个基本层次。边沁认为判断行为“义”与不“义”的标准是“利”与不“利”;王船山坚持“善”是人性之独的儒家传统,反对唯利是图。边沁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其功利主义容易走向泛道德工具主义;船山认为正确处理公利、私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利”大于“私利”。边沁的功利原则并不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将张君劢“自由”概念与康有为、边沁、密尔、严复的“自由”概念相比较 ,并围绕张君劢对“自由”的定义及他对“自由的价值”立场的分析 ,展开其政治思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李梅 《兰州学刊》2012,(5):11-15
在密尔看来,功利主义幸福不涉及某些具体的个人快乐和实质性的道德品性,它探求的是一种对待个人与多数人利益(幸福)的态度和衡量决断的标准。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相较于个人利益(幸福)而言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幸福),惟有如此社会才会是和谐良善的,公民才能拥有良善幸福的生活。功利主义幸福观所提供的以整体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以往古希腊以来关于幸福践行的问题上所存在的困扰和担忧可谓是做出了恰当的回答,在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以功利原则为道德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忽视人的分离性的指责。如果基于批评者的逻辑,密尔的功利主义在逻辑上可能容纳人的分离性;而密尔通过把不伤害他人划定为是完全强制性的义务;把积极援助他人划定为不完全强制的义务;把自愿的自我牺牲划定为人类最高的美德等三方面对道德责任领域进行限定,避免了功利最大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责任,使得其理论平等地关照了每个人的利益、幸福与基础权利,从而使得密尔的功利主义在理论上得以容纳人的分离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密尔对时代提出的许多新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他主张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修正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中的缺陷和不足,试图通过厘定"群己权界"、界分公私权力、倡导互助合作、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等,创造一个积极有序的社会,形成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尔的理论主张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对其身后的英国乃至欧洲和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晓平  罗伟玲 《学术界》2012,(1):88-100,284
本文着重讨论了四种道德学派即:以休谟和斯密为代表的道德感派、以儒家为代表的良知派、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意志派。并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进行划分:从动机上把道德分为理性的和情感的,从层次上把道德分为功利的和道义的;进而将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情感主义、理性主义、功利论和道义论纳入一个统一的层次结构。与此同时,对儒家伦理和西方伦理做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揭示出二者之间的不同发展路径和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孟庆涛 《学术探索》2013,(11):28-32
作为古典功利主义刑罚论的开创者,贝卡利亚以社会契约论为逻辑起点,在“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这一道德原理的基础上,以痛苦与快乐的模糊计算来分析犯罪与刑罚问题。边沁对古典功利主义刑罚论予以推进,以“自然”为根据,明确在快乐与痛苦主宰的功利原理基础上设计精细的快乐痛苦表。从现代性视角来看,他们从理论根据上放逐了上帝这一中世纪的神性基础,昭示了社会控制意象,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进行全面计算、预测和控制的企图,预示了以客观功利计算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科学”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