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采用全国29个省份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正向拉动作用;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提出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政府既可以基于控制农地流转规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视角,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251个城市2001、2010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综合技术效率处于前列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处在后列的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与2001年相比,2010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城市中,东部地区有所减少,中西部地区则有所增加.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以保持中国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数量少、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城市弱态集中,最为突出的则是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振兴西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强化经济增长核心与节点的有机联系,重新构筑新型的城市经济关系,强化特大城市与中等城市的联系、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加速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管理事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格局?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环境分权对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环境分权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倒U形”特征;(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环境分权通过阻碍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从而推高了碳排放强度;(3)环境分权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管理事权下放,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明显的促增效应,但在西部城市的作用效果最强;环境分权显著提高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但在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明显;环境分权使得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升高,但此影响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不显著。据此,为实现环境分权在降低碳强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尽快完善中央—地方多级政府的联合管理策略,推动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环境事权划分。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欲求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城市文化品质,首先是人口素质.科学的城市规划对提高城市文化品质有着关键性的长效性作用.为此,城市规划应注重:(1)科学规划城市规模;(2)优先保证C3~C7类用地指标;(3)科学规划城市“用地置换”;(4)保持城市用地合理结构;(5)对房地产开发实行宏观调控;(6)保护城市历史文化;(7)加强城市规划管理;(8)塑造现代化城市形象;(9)提高城市新区与郊区文化品质;(10)使城市行政区划体制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舒适性反映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综合水平,并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本研究采用综合测评法、空间格局法、因子与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舒适性主要为中度,5个等级城市数量差异较大;(2)高舒适性与较高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黄河中游附近地区.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个别省份的交界地带.较低和低舒适性等级位于省域边界.(3)城市舒适性呈地带性梯度,东西方向尤为明显;高舒适性、较高舒适性与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呈集中化分布;地理因素通过和海岸边界之距等作用于舒适性,供给因素通过人均GDP、公共部门的雇员、第三产业产值比率作用于舒适性,需求因素通过游客接待规模、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用于舒适性;地理因子中的地理环境差异决定了城市舒适性的空间格局,供给因子中表明城市舒适性水平由经济水平决定,需求因子中则通过舒适性投入度影响舒适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城市用地的扩张在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城市用地扩张影响因素并预测城市用地扩张极限规模对于分析城市用地扩张规律,制定各类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海口市1995—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对海口市城市用地进行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和逐步回归法分析海口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海口建成区扩张起显著影响的两个因素是常住人口和二三产业比重,且二者均对海口市建成区用地扩张具有正向作用。通过建立的逐步回归模型和人均用地面积模型对海口市城市用地极限规模进行了预测并对两种预测结果进行综合比对分析,测算结果显示,海口市城市用地极限规模为235.13km~2。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小城镇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1.小城镇与城市用地比较分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由此造成耕地数量的减少。但大中小城市类型不同,其对土地或耕地的占用数量和利用的程度是不同的。相对发展大城市而言,发展小城镇建设会占用更多的土地。按国家建设部门统计资料计算,1996年我国小城镇人均用地145.88平方米,分别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1.1倍、1.4倍、1.5、1.7倍和2.2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使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内部,FDI流入较早且规模较大的省份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其经济增长率同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国大陆地区1982-2011年数据,选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间存在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用地扩张1.79%,城市化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作用较大;短期内城市建设用地偏离均衡时,下期将会有36.80%被调整到均衡状态,而当城市化发生偏离时,系统内不具备此力量;短期内城市化与城市用地扩张互为因果关系,长期内仅存在从城市化到城市用地扩张的Granger原因.提出应实施节地型城市化战略;严格控制中小城市、县城及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规模;完善配套措施,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的城市用地扩张管控政策;改革对地方官员考核机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及其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性梯度,是我国区际经济联合的有效载体。东西部经济联合的实现形式有五种基本模式:(1)东部资金+东部技术+中西部基础设施;(2)东部大公司+中西部大农业+中西部大市场;(3)东部的优势企业+中西部相关产业+中西部的优势资源;(4)东部的资金+中西部的“三线”企业;(5)东部的观念+中西部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和细分层面上分析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技术制造业分工的演化特征,并通过2003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东部与中西部空间分工的差异化程度正在扩大;高技术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扩大而下降,同时特大城市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不断上升,各细分行业的产业中心不再倾向于集中在超大型城市中;在高技术制造业整体上专业化程度与产业效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不同城市规模组别中,除超大型城市中专业化程度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效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外,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均呈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东西部城市经济的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西部城市与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的联动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应加强各区域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这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辐射和带动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农地城市流转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土地的空间异质性决定了地块尺度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研究的必要性。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土地异质性对农地城市流转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土地资源禀赋的大小是影响农地城市流转最主要的因素;(2)面积较大的地块是农地城市流转的首先对象;(3)质量较好的菜地较易流转为城市用地;(4)处于城市规划区内、到市中心的时间成本较低且交通较发达的农地相对容易流转为城市用地;(5)平原地区的地块比丘陵地区和山地地区的地块更容易流转;(6)农地城市流转具有交通指向性,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距离城市主干道较远的农地也逐渐会成为流转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用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抓住用地规模和用地结构两条主线,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用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膨胀拉动了城市用地规模的增长,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逐步优化;城市用地总量的适量增加和用地结构的优化支持了城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认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发展之间应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的逐步提高作为两者作为协调发展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黄煌  张瀚月 《调研世界》2023,(10):71-79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人均商品房销售额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通过门槛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人均商品房销售额的提高可有效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从区域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商品房销售额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的显著性不同,说明人均商品房销售额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从门槛模型来看,人均商品房销售额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总体上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阶段其影响程度有所差异。根据以上研究,本文从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多举措减轻居民购房负担和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外资在中国的流向作了研究。本文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资本会流向市场容量大、运输成本低的地方。在我国,市场规模、运输等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等条件都是东部优于西部,因此,外资大量流向东部地区也就不奇怪了。当然,中央政府的地区倾斜政策对推动外资流向东部是起作用的,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即使我们一开始就全面开放,没有地区倾斜,外资也不会大量流向中西部地区。因此,中央政府现在对中西部的政策应当是加强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大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中西部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性产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东省地市面板数据,构建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权重赋值和得分计算,对各地市进行了高质量发展评价;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公共健康投资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东西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东部地市得分高于西部;2)对于全省和东西部区域样本来说,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其中西部影响最大;3)全省和西部样本分别有两个和一个门槛值,这说明公共健康投资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非线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湘部渝黔省际边界地区位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格局的交接地带,政策差异明显.政策差异使该地区各接边州(市)、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失衡,对区域经济协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家应实施有别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关于中西部过渡地带的特殊政策,把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纳入"兴边富民行动"范畴;省际边界地区应打破行政界限,实现政策同步,加强经济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