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但长期来,在《三国演义》研究中,司马懿是被埋没的。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曹操和诸葛亮都很重视他的谋略才干。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经过升沉起落,但最终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  相似文献   

2.
司马懿是魏文帝临终前委任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魏明帝即位后,将司马懿从朝中派往荆州御敌,后委以方任,这样他不再能直接参与朝中事务。曹真病逝前,魏明帝将司马懿调到西线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公孙渊拥兵反叛后,魏明帝又派司马懿远征辽东,并对司马懿统兵作战表现出相当的信任。魏明帝临终前委任的辅政大臣中本来没有司马懿,说明他对后者在政治上并不完全信任,但病中的他后来听信刘放、孙资的话,最终让司马懿与曹爽一同辅政。在魏明帝朝中,陈群与陈矫掌握实权并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他们对司马懿的态度耐人寻味。总体说来,魏明帝对司马懿可谓能用之于外而不会亲近之。至于司马懿对魏明帝的态度,可说是“饰忠于已诈之心”,并通过在外尽力国事以逐步巩固自己的声望。  相似文献   

3.
司马懿和曹魏皇帝之间没有形成赐恩和报恩的忠诚关系体。在司马懿的眼中,曹氏家族对自己无恩可言,在曹操时代,司马懿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在曹丕和曹睿时代,司马懿为魏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这也只是他作为复仇篡魏的资本。在齐王芳时代,司马懿的复仇心理大爆发,终于走出了篡夺曹氏皇权的关键一步。司马懿的复仇行为对其子孙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夯筑了极不牢固的立国根基。  相似文献   

4.
我看司马懿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这是孔明对司马懿的评价!大凡读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认为司马懿是个足智多谋,很有主见的军师,也是很少有的几个能与诸葛孔明周旋的人物之一,可与孔明相比则略逊一筹!为什么?因为在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面前,司马懿却猜摸不透,不敢攻城,因而错失良机!谬矣!如果你也这么说,我想你只看到了表面,而其实质你却没看懂。其实,仲达此举实为明智矣!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司马懿一生仕途坎坷,空有智谋却不受器重,只是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若非出了诸葛亮,恐怕也不会有人想到司马懿。若没诸葛亮,这位雄才伟略的军师恐怕…  相似文献   

5.
司马懿之死     
《三国演义》中魏国有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司马懿。他怕诸葛亮,又非常羡慕诸葛亮。后来诸葛亮病死了,司马懿非常高兴,因为蜀国再没有他的对手了。有一次,他大举进军,攻下了蜀军阵地,突然在军帐中发现一本兵书,他仔细一看,正是诸葛亮所撰写,司马懿大喜,连说“天  相似文献   

6.
指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人们所熟悉的计谋,且多数人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吓跑了智勇双全的司马懿,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运用博弈论思想对"空城计"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了司马懿攻下街亭后追击诸葛亮时的内心复杂心理,分析了司马懿识破"空城计"的原因;并通过双方所出方案的比较得出,"空城计"是"双赢"对局的结论;提出在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要运用"空城计"思想,在不合作竞争关系中寻求到最优对局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汉魏时期公孙氏政权割据辽东50年,最终被曹魏所灭。公孙氏的垮台是历史的必然,从外部原因看,一方面曹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均是公孙氏政权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攻灭辽东是司马懿进一步确立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和声望的重要一步。当然,司马懿杰出的军事韬略更是平定辽东的关键因素。从内部原因看,公孙氏政权从建立之初就缺乏坚强有力的统治基础。公孙渊的个人素质也是导致其政权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于冰是张欣小说《最后一个偶像》着力塑造的一个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都市女性偶像。在于冰的身上 ,杂糅了现代意识和传统道德。对于冰形象的着力塑造 ,正表明了作者小说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偶像情结 ,即在偶像的塑造上眷念传统美德 ;在文本写作上因袭传统表现手法 :多元、线性、象征 ;在叙事话语上崇尚传统审美趣味 ,拒绝“身体写作”  相似文献   

9.
反理学是《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或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或直接发表议论,对宋明理学进行了锐利的批判.这是作品的一个精华部分,至今对我们仍有认识、借鉴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然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暴露了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0.
宋江形象是复杂多变的,他既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人物,同时又有作者对他的塑造,其间也伴随作者一些主观情感色彩,可以说,宋江这一形象承载着多种视角。结合文本探求宋江前期形象,认为这一阶段宋江形象特点主要是孝与义。  相似文献   

11.
秦小痴 《可乐》2011,(8):75-75
细数司马懿的职场脚印,每一步都包舍锦囊秘籍。 1.求职秘籍之出位、吆喝 曹操赤壁大败归来开员工大会,对血泪交融的员工们大讲"失败是成功他娘"的道理。从高层到一线员工,无不听得津津有味,此时却突闻呼呼鼾声,是幕宾马横。曹操大怒,将其下狱,却又只身前去狱中探他。这马横其实就是司马懿。  相似文献   

12.
曹爽、司马懿之争真相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始年间,曹爽与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的权力争夺,不仅关乎曹氏、司马氏两姓的兴废,而且关系到儒学世族与寒门势力的升降。故此,两大政治集团都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从表面上看,曹爽为首辅,在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实际上司马懿赢得了世族阶层的广泛支持,根深蒂固。正始五年前,他们都在积蓄力量,斗争处于潜在状态;正始五年后,曹爽在军事上兴师伐蜀,在政治上“变易旧典”,排挤世族,斗争日趋激化。正始末,司马懿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世族阶层由此逐渐全面得势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作者秉持鲜明的“尊刘抑曹孙”的政治倾向 ,影响了对孙权形象的塑造 ,但他毕竟是一位忠实于历史与艺术真实的伟大作家 ,对于孙权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开发生产等卓著的见识与才干 ,仍然作了艺术的反映 ,塑造了一个年青有为、包藏宇宙英明君主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4.
目前,作文教学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种不同训练思路和方法的提出,将中小学作文教学引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多年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本人对个性化写作进行了探索性的试验,体会颇深。现提出个人的浅见,供同行批评。一、个性化的内涵"个性化"本来是指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特征的方法。也指作者塑造典型人物时对其个性特征的描绘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艾.巴.辛格的作品《卢布林的魔术师》塑造了埃丝特、玛格达、泽弗特尔、埃米莉亚和埃尔兹贝太等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是那个时代犹太妇女苦难生活的写照,同时也反映了犹太宗教和传统文化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和作者的犹太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司马懿杀曹爽事件,史书记载多有歧异,史家对司马懿和曹爽两派人物的评论亦不一致。今试将事件真相及有关人物论述如下,祈阅者不吝赐教。一、曹叡在确定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方面的问题如所周知,世族地主到东汉时已成为最有势力的阶层,汉未割据军阀如果得不到世族的支持,都不可能有大作为。曹操创业时期曾大量吸收和重用世族,固不待言。曹丕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托孤重臣,两人起点相似,却做了忠诚和谋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选择。究其原因,主观上有个人因素,客观上则与两国不同的皇权统治密不可分。总体看,蜀汉皇权统治顺应了以诸葛亮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维护和发展了他们的利益,使诸葛亮满门为皇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魏皇权统治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没有维护好甚至危害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导致司马懿家族谋逆和夺权。  相似文献   

18.
繁漪是《雷雨》中作者满怀激情塑造的一个人物。对于这样一个雷雨式的人物,本文作者从她与周萍的关系和她的个性中解读出繁漪性格的另一方面:极端的自我主义!唯我主义!是《雷雨》悲剧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9.
司马氏集团的改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氏集团的改革政策郑欣曹魏明帝以后,有两个相互斗争的政治集团:一个是以曹爽为首的集团,另一个是以司马懿父子为首的集团。学术界多肯定曹爽集团,认为它是革新派,而对司马氏集团则持否定态度。我以为此说值得商榷。遍翻史书,关于曹爽集团的改革事迹多依稀仿佛、...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一个最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形象,又是一个在读者中承担恶名的人物。人们对王熙凤总是极尽道德审判之能事,但作者在小说中却极写她那精明强干的才能,从而为一个黑暗的末世塑造了一只金色的凤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