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里对“媚”范畴予以全面深入的探究,并用理性的眼光揭示其可能的“本然”与“应然”的发展趋向。做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眼光、感性体验与理性审视以及事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由此,“媚”范畴的学理内涵、美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当下存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2.
《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达》在当代审美文化视野里对“媚”范畴予以全面深入的探究,并用理性的眼光揭示其可能的“本然”与“应然”的发展趋向。做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眼光、感性体验与理性审视以及事理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由此,“媚”范畴的学理内涵、美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当下存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辩证审视。  相似文献   

3.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休闲的一般性质、特征的考察及将其置于审美的范畴进行考察,发现休闲与美存在着同构对应关系,因而休闲是一种美。从根本上说,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和对生命价值的审美超越,所以又可以进一步说,休闲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蕴的美的形态。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命美育论     
来自生命科学、生命美学的生命美育,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值得高度重视和发扬光大。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的生命审美价值特征,寓感性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存,既有形象性又富趣味性,从过程性到动态性的生命美育特性,以及青春性、智慧性、审美性、创造性的生命创造原则,是生命美育的核心理念。要关注当前社会倡导生命美育的紧迫性,强调将生命负状态审美纳入生命美育的必要性。生命力、生命美、生命美化等生命美学与生命美育理念,应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7.
"肉体"是伊格尔顿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身体、感性、主体、欲望、差异性、特殊性等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所有感性领域的综合.在伊格尔顿看来,肉体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躯体,也是一种身体主体.对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身体客体化问题,伊格尔顿深恶痛绝,认为这会误导读者和创作者并导致色情作品的泛滥.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语境中,伊格尔顿高扬身体的主体性,这对恢复身体的生命和尊严,培养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视野中的当代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人的问题是中国当代美学的核心问题,但对"人"的过度重视却导致了"自然"在美学研究中的长期缺席.在当代美学中,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已因过度的"人化"而失去其固有的审美属性,成为仅仅为人而存在的感性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承认自然的生命属性,将自然美看作生命的样态之美(生态美),将生态价值看作自然的第一价值,才能防止人学的美学进一步退化为人类自我中心论的美学,并使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它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审美的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万物一体观孕育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甚至构成了以“气”为内在逻辑的审美心理体系,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美学中的“性”范畴超越了儒家美学“性”之道德本体、道家美学“性”之“逻各斯”的探求,着力论证了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社会理性生命三位一体的生命结构,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思维对此岸现世生命积极超拔的精神品格,包孕着浓郁的文化心灵结构、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以及生命的价值与情怀。郭象的“性”论建构了以“独化”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具体表现为:“独化”是存在的存在论,即本体论;“性”即物性与心性一体的自由生命意识。从而在本体论上建构了生命的本根与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统美学的知识求美导致了西方传统美学面对失去精神家园的尴尬。生命美学对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就是对以上情况反思的必然结果。生命美学有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审美价值向生命主体回归是美的本质 ,美是生命自由体现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14.
“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就是“回到了美学的真正起点”。可以说我国新时期三十(1978-2008)年学术界以此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人学范式与美学建构的“实践论”、“审美自律轮”、“感性生存论”等,对于突破“工具论”、“反映论”等寻求多元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美学贡献了极大的理论建树和话语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建构当下全面人学美学终极意义的审美之维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存在。  相似文献   

15.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美学研究严重脱离审美实践,这种脱离使得美学研究缺乏生命力和创新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鲜活生动的感性体验世界.继承传统的真正秘密在于挖掘、体会、并在生命个体身上复活这种灵动鲜亮、清新刚健的生命状态,使这些内化在我们现实人格之中.就是说,这种"生命形式"的复活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复活.  相似文献   

17.
生命美学是以"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更强调生命及生命意志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毛泽东生命美学的模式是:个体生命、生命意志、社会价值三者的共生互动。其生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意志与历史、宇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以审美为立足点,结合体育运动物质因素及其发生的现象特点,探求其审美性质———丰富感性,多重律动,游戏性,超越性等,试以揭示体育运动的审美价值,阐述其美学意义,说明其与人类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内涵无非是使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作为"人学"的文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文学实践中,文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参与人灵魂的构筑,作用于人的人格铸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无可厚非地成了生命教育的另一种途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对自然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对自由的深情向往和追求。而他的生命意识又浸润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蕴含他对自愉自适的审美境界的崇尚。庄子把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由哲学层面提升到美学层面,无疑对现实人生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