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被誉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学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中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中国女性的形象。这群中国女性的形象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芥川描写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这是芥川表达理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本文对其思想倾向进行了专题分析。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4.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题材作品群是笔者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指芥川作品中根据中国历史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翻案而来,或者以现代中国为背景创作的那部分作品。这些作品的产生是中国古典文化(文学)浸润芥川且深入骨髓的生动表现。  相似文献   

5.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日两国的古典。以近代文化人的良知对当时的社会实质及对人的本性等问题进行揭示是芥川文学的重要特色。他极力主张文学不能仅仅是“告白”,这同那些常着眼于身边琐事或着力描写个人苦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中,清晰地透射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对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从《南京的基督》中解读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实社会(民国时期)的关系问题上,诸多的论述都把芥川龙之介1921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起点。但事实上,早在这之前,芥川已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这一点在《南京的基督》的叙述中有着明确的体现。本论文以《南京的基督》为中心,通过对其成立和内容的考察,一方面证实了芥川龙之介早在他的中国之行以前就对中国现实社会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南京的基督》这一作品的欣赏、研究提出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古典作品,芥川龙之介是为数不多的关注这一作品的日本作家之一.从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悒郁意识四个层面,探究“鬼才”与“留仙”产生共鸣的根源.芥川吸收《聊斋志异》中的有益养分,以主题题材的直接借用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两种方式,创作《酒虫》、《仙人》等经典作品,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辞世至今已有 2 0年了。这位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兼哲学家没有浪得虚名 ,其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文学界都具有实在的价值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萨特访华 45天所发表的观感分析其对中国的好感 ,以及他的思想及作品在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是近代最早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学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作品对我国的文学评论、现代戏剧和新诗均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国诗话中有大量关于元好问及其作品、诗论和接受现象的记事、评论性文字。它们是研究元氏及其作品的创作、流播和影响的宝贵资料,其中不乏发前人之所未见的观点,是元好问研究领域中尚待开垦的荒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认识把握、评论品鉴诗作、发掘诗学理论、探讨历史地位、琐谈杂议编著、考察接受现象和保存有关史料等方面。民国诗话是一笔蕴藉丰厚、价值可观的诗学遗产,其中有关文字从特定侧面反映了本时期人对元好问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它是元好问接受史上的重要链条,对现今元好问研究亦有相当的启发性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米勒在中国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国内学界以往对米勒解构批评的研究,指出:具体问题上有一些深入的研究,整体研究则尚多泛泛之论;重解构理论轻批评实践;重探讨米勒的解构批评与解构主义的关系,忽视其和新批评的渊源。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叶斯柏森是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的丹麦语言学家,在语言学诸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为让令人后学更好地了解叶斯柏森其人其学以及我国学者对叶斯柏森理论学说的研究历程,本文介绍叶斯柏森语言研究道路,分析叶斯柏森代表性论著,探讨其学术思想和研究重点,进而将中国学界对叶斯柏森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加以总结,从五个方面指出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汉学家对中国的认识是认识中国的视角之一。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学的创始人,他以历史学家的身份研究中国,并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从而形成了他的中国观。《中国新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中国观的总结。费氏的中国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以考古学领域发现为佐证,强调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同一性;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从美中关系的发展出发,强调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文学成就和理论贡献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个案研究,六十年来,亨利.詹姆斯在我国学术界的接受和评论揭示了外国文学经典在我国的接受与批评主要受到本土历史语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范围、深度、方法及成果方面显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大规模引进以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出现的多元并进局面,詹姆斯研究一方面跟随着各种理论“解读”,虽然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但推进了批评范式的多元化进程;同时,随着研究的展开,国内研究在对象上表现为一种趋同的选择:相对于国外研究的广泛展开,国内研究基本上聚焦于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施特劳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这不仅是由于他深刻的思想和他建立的学派,而且也是由于他对当今美国政治的现实影响。施特劳斯是中国学界最近三年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对施特劳斯文本在中国的翻译及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对两位中国学者刘小枫和甘阳的施特劳斯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评论,比较了二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并且颇受关注。但解放后30多年一直销声匿迹,直至80年代才有复苏。在纪德与中国的这种文学关系中,他的游记《访苏归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苏联作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翻译、介绍肖洛霍夫,其小说在中国读者和作家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中国对肖洛霍夫的接受,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与文学的变迁,从中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