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菊"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代诗人贾岛《答王参》:“相期黄菊节,别约红桃径。”诗中的“黄菊节”即指重阳节,菊花在重阳节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菊花是我国的原产著名花卉品种,《礼记·月令》谓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郑玄注:“鞠本又作菊。”《尔雅·释草》:“蘜,治墙。”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宋·陆佃《埤雅·释艸》曰:“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华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这是说九月份百花相继凋谢,菊花却正值盛时,因而菊之得名起于穷义。  相似文献   

2.
一、“美恶同辞”与“同形对义词” 1.0 “落”一词同形共居“降”“始”二义。《尔雅·释诂》:“落,始也。”《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这类词义现象,前人谓之“美恶同名”(词、辞)。在训诂史上最早采用“美恶同名”来解释上述词义现象的是东县时期的注释家郭璞。《尔雅  相似文献   

3.
《尔雅》凡一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词,采用“同义类聚”的编排法,相当于今《同义词词典》;后十六篇解释专科词语,涉及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谓囊括百科,无异于一部“百科词典”。一十九篇即一十九义类,每一义类又分若干小类,有的还明确标目。《尔雅》“同义类聚”,囊括百科及其结构层次,在中外辞书发展史上,均属首创,已得到辞书研究者的充分肯定。然对《尔雅》释义的方法作细致的分析、归纳,这项工作似做得还很不够,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次尝试。说及《尔雅》的释义方法,往往仅择其大端言之: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前者如《尔雅·释诂(上)》(以下只注篇  相似文献   

4.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正月》,作者感念政荒世乱,以茕独而处世艰危之辞世。诗曰:“忧心愈愈,是以有侮。”“愈愈”,《尔雅·释训》作“瘦瘦”,云“病也”,未若传训“优惧”为优。然传亦未明“愈愈”训“优惧”之所以然。笺训“侮”为“侵侮”,亦失之。今案“愈”当读“”。上古徐读定母鱼部,愈读喻母侯部,定喻准旁纽,鱼侯旁转,二字音近相通。林义光《文源》,谓“俞”字初文,“从舟,余省声。余、俞双声旁转”。《广雅·释训》曰:“,怀忧也。”《楚辞·七谏》“心而烦冤兮”,注曰“,忧愁貌”。《后汉书·冯传》“终而洞疑”,注云…  相似文献   

6.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7.
“舟、船”似是一物异名,都是船的总称.《诗·邶风·谷风》:“方之舟之.”毛传:“舟,船也.”《尔雅·释水》中的“舟”字,郭璞每释以“船”.如“大夫方舟”郭璞注:“并两船.”《吕氏春秋·必已》:“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扬播”,动摇.)“舟、船”同义互用.  相似文献   

8.
清·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颜氏家训》虽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赖《尔雅》、《说文》二书,解说古圣贤经传之词气,最为迫古。然《说文》惟解特造字,而不及假借字;《尔雅》所释未全,读者多误。”阮氏认为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填补了解说古圣贤经传虚词难释”的空白,这是中肯的。虚词难释者,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于准确地训释其通假(亦谓假借)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虽敲开  相似文献   

9.
《诗经·周南·苤苢》是一首小诗,也是名篇,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但对它的解释至今仍有纷歧,试作新解,共资探讨。 苤苢是什么,现在认识比较一致,各家都以为是中药中的车前草。但古代颇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说法对近人仍有影响。①在古代典籍中,《诗·毛传》与《尔雅·释草》相同。《毛传》说:“苤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孔颖达《正义》说,《毛传》根据《释  相似文献   

10.
《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一句。对于其中的“寤”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解作:“寤,通牾,倒着。寤生,胎儿先出来,等于说难产。” 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也有“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一节。司马所据即《左传·隐公元年》,左文并无难易说,司马纯系望文生义。 查《说文》,寐觉而有言曰寤。段玉裁注:按周南毛传曰,寤,觉也。《周礼秋官》注:寤,觉也,主夜觉者。  相似文献   

11.
<正> 先秦时期,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  相似文献   

12.
一大约从汉代开始,我国不少地区流行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叫做“注病”。汉·刘熙《释名·释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又称为“尸注”、“鬼注”等,在古人眼里,这种疾病是由尸体、鬼精、蛊毒所致。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卷1《治尸注鬼注方》曾详细描述曰:“尸注、鬼注病者,葛云:即是五尸之中尸注,又挟诸鬼神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  相似文献   

13.
《诗·氓》中“复关”一语,旧注或训关隘之关,或训地名,皆以处所为释。又有以为氓之“托号”,亦即借代者。而据旧籍及本诗上下文意,终难成为的诂。是以高亨先生释之为“返回的车”。案前引诸说俱非,今据《周礼·秋官·条粮氏》“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并注及《史记》、《汉书》注,此“关”乃“关说”、“头白”、“关由”、“关通”之关,其义略同于“通告”,亦并与今语之“回答”、“回话”、“答复”、“诸义相近①。是本诗之”复关”亦当以此为释。覆按旧籍,此类例证尚多,今特援举以证成其说。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同时,楚人服饰在形体制式上亦别具风格。据《战国策·秦策五》所载,在汉阳人  相似文献   

15.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狼子     
鲁迅本名周树人,他笔名的前一字是母亲的姓,后一字一般人作“快速”解。史学家侯外庐作另一解释。他认为: 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獥,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獥”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迅,古义为狼子。鲁迅的字意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勇力的儿子。  相似文献   

17.
杜白诗词义补释杨振东,杨振国思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句中“思”字,许多注本释为愁思、情思之类,未当。思,古有悲、哀、忧之义。《尔雅·释诂》“悠、伤、忧,思也。”如《九辩》“蓄怨兮积思”,怨、思对文,思即怨。《诗·大序》“...  相似文献   

18.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19.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20.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