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从石兴泽著《老舍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说开去 ,在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和西方文化比较中分析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传统 ,在与鲁迅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比较中分析老舍的精神气质 ,并就老舍城市贫民作家精神的某些特点作了精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兴泽撰著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一书,于201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老舍心理的发展演变。其一,综论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阶段。其二,考察老舍与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怀疑和拒绝是他的主要态度。其三,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考察老舍后十七年观念意识发展变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选择延伸、文学世界的建构得失以及艺术生命的豪迈与无奈。第二部分,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就提出了“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命题,在重视人方面东西方有共同的传统,但西方比较重视个人的自由,东方侧重于天人合一。对于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探讨与交流是近代的事,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人文精神的探讨多侧重于思想教育、区域差别、人文化育等方面,而且还主要侧重于对学术大家的探讨,近年以来,又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这些为城市精神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济南精神就在这个氛围中提炼。大家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当地文化、当代文明等方面予以提炼,提炼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后代要继续弘扬的精神给以肯定,所以,探讨城市精神重在过程,使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5.
父子冲突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但是它在东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从这一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 ,我们就从这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波斯民族最伟大的史诗中 ,看到了一种封闭、保守、恐新惧变的文化精神。通过这种审视 ,东西方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杀子悲剧”与“杀父悲剧”所产生的根源 ,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尚嫌不够,一些专门著述多停留在资料梳理阶段,没有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视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关联。本文力图从西方现代美术这一视角研究鲁迅的艺术趣味,并对鲁迅与蒙克绘画做了个案比较研究,努力勘出步入鲁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如果说鲁迅是20世纪黑暗中国为数不多的睁着眼看世界的人,老舍可说是鲁迅的忠实的接棒人。老舍之所以能屹立于与东西方世界对话的最前沿,其力量与资源首先来自年轻时就形成的生存价值观。早在南开中学教书时,老舍在1922年的"双十"纪念会上发出誓言:"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  相似文献   

9.
“明治精神”一词出现在夏目漱石的名著《心》中,由于在作品中的特殊地位,颇受争议。“明治精神”是夏目漱石毕其一生所直面和试图解决的课题。《心》中的“明治精神”,指日本在实现近代化过程中“‘自我本位”的迷失和孤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面前所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明治精神”直接导致了《心》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并最终使夏目漱石完成了对“自我本位”思想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作为辞世前留下的最后几篇作品之一,《女吊》对理解鲁迅一生思想有着特殊价值。然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鲁迅在该文中“发明”了女吊身上本不具备的“复仇精神”。这一问题对中国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与从根源上把握鲁迅的思想体系,都具备重要意义,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江南地区目连戏与民俗文化中“女吊”形象演变史的系统梳理,结合明清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解读鲁迅视“女吊”为“复仇”象征的理据为何,进而指出在《女吊》中,鲁迅敏锐地发现了在官方的正统叙述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充满“报仇雪耻”精神的江南文化传统;因此,他以民间文化为立足点,通过提取出其中最富异质性、反抗性的地方文化核心要素,对“正史”和“正统”进行了重新解读与批判,更进一步,试图通过个人书写重塑新的乡邦文化,建构他所期望的地方文化传统和知识谱系,这同时也是鲁迅所秉持的启蒙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林非 《东方论坛》2005,(1):69-74
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思索中间,在学术领域之内所作出的成果,其实也并不很多,起初仅是限于鲁迅研究、现代散文史与散文文体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后来又在治学方法、中外文化比较这两个方面,零星地撰写了一些文章,还阐述了有关现代观念的问题.感谢学术界的朋友们,在不少论文和专著中间加以分析和评述,使我认真学习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学术浅尝记     
在大学生活中的最后一年,我就开始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是在大学毕业后的前二十年,也正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却被所谓“革命大批判”占去了。直到“文革”结束,已经四十多岁的我,在教学工作之余。才开始真正的学术活动。从研究鲁迅、胡适与五四新文学,逐渐走进学术界。随着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并先后在现代文学思潮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取得初步成绩。特别是前者,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山东现代著名作家三个方向.我着意通过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去发现学术研究中的薄弱点、偏误点、分歧点、空白点及其他倾向性问题,进而做出自己的建构.潜心探讨群体编撰的学术生产方式.积极关注学术个性的守护.  相似文献   

14.
我的文化学术道路,涉及三个学科(鲁迅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学方法论).我自幼酷爱鲁迅,自从1955年考取南开大学副博士后,鲁迅研究应该是我的正业.遗憾的是,在"左"的大潮裹挟下,我走过一段弯路.如梦初醒,已是两鬓霜染,首先是一大遗憾.在高校教书,除了深必须广,领导上交给了我一个大题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我力求完美,但遭遇的是遗憾,十年"文革"的资料统统被删去,计50万字,结果只剩了二本半.不能不使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在八十年代中期,文艺学方法论热,但抄抄编编多,出类拔萃者少之又少,我夙好西方哲学,对康德、黑格尔寝馈有年,从这个水平看,愈觉寥寥.古人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的<文艺学方法论>自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到2004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第二次印刷,近10000册,我这本书在这一学科中十二年来始终处于高端.可是正在这丰收的愉悦中,我却得了心脑血管病和严重的三叉神经病,时时呻吟,读写俱废,这是我生存受到威胁的最大的遗憾,也是我追求完美的最大的遗憾,假使不生这些病,身体完好如初,我可以写部<鲁迅杂文研究>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已谢绝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约).  相似文献   

15.
三十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走过了"在困惑中突围,在探索中求新"的道路.五四文学研究是起点也是重镇;由此为基地拓展开去,纵横求索,以新文学史观与新框架在80年代致力于多种形态文学史的书写与重构;进入90年代重在建构文学流派理论、文学研究思维学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学,试图把现代文学研究纳入新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规范.探索有得有失、有喜有忧,丰富并延续了我的学术人生.  相似文献   

16.
支克坚 《东方论坛》2005,(2):82-90,126
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同辈学人中,支克坚以侧重于对革命文学特别是革命文艺思潮作宏观的思考为其特点.在文章中,以自己在新时期之初关于鲁迅的几篇论文的写作,和后来<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本专著的写作为经,介绍了其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他经过研究所达到的对于革命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彭定安 《东方论坛》2004,(2):109-115
学术研究确实已经成为我的生存方式、存在状态,物质与精神的生活内涵,以至生命价值与意义之所寄.它不仅成为即时的精神解脱-心灵寄托-文化消解,也是一种思想-精神-心灵的养生.我的学思是:学习掌握理论→了解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研究得出结论[学术论著]→服务实践.而论著撰写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涓流汇集,水到渠成.第二种是:"原点"生发,广收博取.第三种是:命题作文,按题开拓.第四种为现实触发,思理观照.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的学术研究逐渐积累了对学术研究的一些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由最早的朦胧的想法,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实践而逐渐清晰,并变为从事学术研究的自觉追求.首先,选择有难度的论题;其次,重视资料的准备;再次,学术研究要力求有所创新;在作家研究中力求使"历史的批评"和"美学的批评"相统一.解难,重实,求新,尚美,这就是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中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9.
朱正 《东方论坛》2008,(4):52-60
我是以一本失败之作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的。摸索了几十年,才逐渐走上正轨。如果说也有什么经验值得贡献给后来的同行,我想只有一点,就是我胆大。在完全不具备写作鲁迅传记的条件之时动手来写它。后来我看到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的传记,里面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比你感觉到的要能干得多。”你还不知道你有多么能干哩!一个人为什么要等到条件具备之后才开始去做,而不是在工作中去改善条件呢?  相似文献   

20.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