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性别与权力的传统关系被动摇,但受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关于中国男性化建构的命题较少被研究。老舍小说是其人格气质及人格理想的集中呈现,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男性气质建构及理想形象的深入思考。英语世界学者雷金庆及陈伟明从现代与传统的衔接点切入,考察传统中国男性化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语境可能对中国知识分子重建这些模型造成影响,探究新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文化史意义。老舍小说《二马》及一些短篇小说成为主要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国民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民精神的范畴来自鲁迅等先驱,但老舍自有其独特贡献。老舍的眼睛既是市民的眼睛,又是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睛。他眼中的国民精神是全面的、发展的,从简单的善恶对立发展到辩证的交错组合。他笔下国民精神的主流是他舍尽心血描写的大量平凡而又复杂的中间人物。老舍是集传统精神之大成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世界与处世态度存在着矛盾,因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识分子。国民精神具有时代性,当代作家应从老舍的成就和不足中领会出国民精神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从个性气质、人生经历到创作活动、艺术风格都表现出一个地道、典型的“文化人”形象。而这种“文化人格”的铸造恰恰契合着“五四”文化的东西撞击和古今裂变,老舍在文化批判和人生选择中常常陷入矛盾与困惑,从而造成了其人格的深层故障和郁结。认识到这一点,对老舍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与探讨定会有所裨益。本文拟从职业选择、伦理冲突、政治观念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略作考察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代表怀疑与分析,堂吉诃德代表信仰与理想,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表现着知识分子精神气质最基本的特性。这两个文学形象在跨出英国和西班牙向东流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域接受语境下不断进行跨文化的重写。在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表现为在行动中困惑;在俄国表现为语言与行动脱节;旧中国由于巨大的忍从传统,知识分子怀疑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趋于反向重写。  相似文献   

5.
老舍小说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参照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老舍的创作道路和小说世界为坐标系,向中国当前文学创作提出质询。采用比较中分析、归纳、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途在于:强化作家的精神主体力量,同化西方文化;在对文化人格、人生态度的选择和确认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学技巧;发扬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6.
结合中外文化的具体语境分析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起源于"士",主要是作为道德主体而存在.既以传承道统的"帝王师"自居,自觉肩负释道、卫道、传道和修道的历史使命,又恪守"君臣父子"的人伦之道,有着强烈的依附性.西方知识分子则来源于古希腊的"智者"和中世纪的"传教士",是个体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产物,他们以独立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保持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二者的冲突、融合铸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气质和人格操守.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化的转型有赖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而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科学、民主知识的输入与科学、民主精神的培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知识谱系的产生与传播而在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文明素养及人格气质。民主精神的产生源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精神构成了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主要内涵,在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真正具有全球化视野与"现代性"品质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8.
端午节这个民俗节庆因与屈原的关系而开始参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屈原到老舍,形成了一条绵绵不绝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大波。屈原与老舍都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知识分子的。而老舍可以说要相当程度上传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文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哀民生之多艰的生存关怀、重铸民族灵魂的精神关怀以及探究人类本性的永恒关怀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兴泽撰著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一书,于201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老舍心理的发展演变。其一,综论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阶段。其二,考察老舍与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怀疑和拒绝是他的主要态度。其三,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考察老舍后十七年观念意识发展变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选择延伸、文学世界的建构得失以及艺术生命的豪迈与无奈。第二部分,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任助教不久,就因发表了几篇文章被视为“异类”,从此坎坷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也为我积累了精神资源,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大起作用。我的第一部著作是《虚室集》,被我的授业师王瑶先生评为“用鲁迅精神研究鲁迅”。我酷爱《野草》,较早从方法论的角度抓住了研究它的关键。《鲁迅与东西方文化》一书赋予了“鲁迅世界”一些新的价值形态。我与弟子魏韶华合著的《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后又申请到两个国家项目《老舍与中国革命》、《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我认为老舍是鲁迅忠实的“接棒人”。我的老舍研究,总在竭力拓开一个全新的学术扇面。我的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更关注的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我不断寻觅和思索古今中外杰出作家之间共同的精神纽带即血缘关系,包括古与今、中与外、现代与当代作家精神血缘联系,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中国文化曾呈现出一种离异传统向西方近代文化靠拢的趋势。作为这一时期文化人格代表的知识分子们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其独有的敏锐,洞悉社会,充当着时代发展的先锋,为拯救中国冲破传统的藩篱,向西方文化寻求真理,然而,恰恰是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又奇迹般地从离异传统走向文化回归之路。晚清民初的社会现实和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气质,以及这一时期的世界潮流是促成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回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13.
“浮士德精神”可以借来描述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探索型心态。浮士德作为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精灵的化身,概括了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真理、在理想的精神境界中俯视现实的知识分子性格。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除了某些西方文化的精华外,还流动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血汁,闪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即便是与叛逆型知识分子相比,这种探索型知识分子仍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质:他们更多地沉湎于理性的理想意象之中,缺乏行动,对现实有更为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犹豫寡断,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探索型心态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新时期文学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社会中出现的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老舍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他的身上承载了悠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改造。主要从老舍本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老舍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老舍的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探索作家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5.
老舍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使老舍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丁强烈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激励了老舍的爱国情怀;近代俄国作家悲悯小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与老舍穷其一生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境遇的追求相呼应;基督教义的宽恕与牺牲精神与老舍的宽厚天性不谋而合。可以说,以但丁、近代俄国文学和基督教思想为代表的欧洲人文精神对老舍思想水平的提高与人文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影响极大,在同样面临西方殖民势力东侵,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之初,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无可避免地要做出必然反应。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文化与科学之始,既不一概排拒,也非全盘接纳。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排拒西方文化与科学;二是说接纳西方文化与科学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广泛接受。日本知识分子呈现出两个特色,一是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常以汉文化作为衡量西方文化的尺度;二是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主动积极进行钻研与吸收。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知识分子吸纳西学未能持续,日本知识分子吸收西学几无间断。  相似文献   

17.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18.
老舍小说对北平人的传统人格,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向。传统人格是由血缘伦理、礼教秩序孕育出来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具有主性和奴性两重根性。老舍寄希望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菁华相结合,因此,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大多有传统的“侠义”与西方的“务实”的双重精神。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但丁作为中西方各自推崇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核心;求诚与求真。这一区别也导致中西方知识分子在人生、社会理想追求上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中西方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与精神,并形成其不同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胡秋原有关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及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秦汉政制比较、汉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化过程与儒家知识人、传统政治文化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开明专制问题、道统与政统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知识分子之应然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人格尊严、民族尊严、学问尊严“三大尊严”问题.胡氏之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知识人也有警示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