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于 1939~ 194 3年间创作的 9个剧本中 ,《大地龙蛇》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的解放”思考的文学史价值意义。对此 ,评论家们却不置一词而对剧本大加否定。老舍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审美感受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知解出发 ,把自己“颇费了一些心思”思索出的文化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内在精神联系融入于戏剧情节运行和人物思想意识演变之中 ,显示出民族文化在科学精神烛照下焕发出的伟大力量 ,表明“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核心”的龙文化 ,这时才真正成了“我们立国的象征” ,并消解“五四”以来包括老舍在内的以鲁迅为代表的文艺家们对于“人的解放”和“启蒙”时效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2.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3.
老舍话剧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幽默是特殊标记,自然和空灵是老舍执意追求的审美境界。老舍话剧的美学特征是经过作家主体的生气灌注,浸透着作家毕生的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心灵的音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作家主体的角度 ,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论述了老舍笔下妓女形象的丰富意蕴。文章认为 ,老舍通过妓女形象 ,实践了自己的“重复实事律”和“追念论”的文学主张 ,批判了男权文化的“罪行” ,呼唤女性灵魂的自省。并且进而认为 ,老舍对妓女文化的思考和剖析是深刻的 ,它引起人们远比对妓女本身深刻得多的思考———一种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一种促进妇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中 ,惟有老舍多方面受惠于与他在经历、禀性、才情上十分相似的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狄更斯的幽默风格触发了老舍“天赋的幽默之感” ,狄更斯的小说世界唤起了身处伦敦的老舍对故乡的回忆及表现的欲望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旨趣更投合了老舍的性格。这些都促使老舍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单向性的模仿。他的多部作品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创作的主导意图、幽默风趣的审美取向诸方面受到了狄更斯的显著影响。不过当他从狄更斯那里获得打开小说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后 ,并未将狄更斯奉若神明 ,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见识去汲取分析 ,甚至批评扬弃 ,这与作家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舍短篇小说的叙述形式与其文化观念互为表里。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其所选择的叙述形式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形成现代的受"拟说书人"程式影响的叙述者和叙述过程中的"叙述空隙",并以此表征特别的文化意义。从对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叙述者类型和"叙述空隙"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窥见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作者隐秘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北京市民生活,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者从老舍的生活经历、思想形成以及他的“京味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和作品所蕴涵的俗文化的审视等方面,来探讨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借鉴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从生活之悲、生命之悲、文化之悲三个方面对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感知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一位文化巨子的伦理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范畴之一.追踪老舍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能看到他对民族伦理道德样态的关切,能读出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老舍长期摹写国人的伦理脉象,对国民道德衍变有着不懈的追问.在五四以来所有文学大家那里,很难找出另一位可以与之相比拟者.老舍的伦理观念比较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取势,有传承也有推进.他关于民族道德的思考,没有局限在纯伦理层面,注意到了伦理与政局更迭、与社会衍化、与国家兴亡、与经济嬗变的潜在关联.老舍的伦理起点带有满族古典文化色彩,但他不是固守旧有道德原点的人.老舍作品中张扬的精神品质,正是他在现实中坚持的.他的作品与人生互为表里,他的生与死互为表里.他以一死为自己铸就了文化战士和民族良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略论老舍作品的民族文化气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杰出的民族作家老舍 ,这是新时期老舍研究给老舍做出的一个准确定义。老舍的作品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自己的民族出身和自己的文化归属 ,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所有问题的思索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找寻。特定的写作背景决定了老舍作品除了主题上和时代合拍以外 ,更形成了独特的“北京文化 满族文化 (旗人文化 )”的“京味儿”文学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小说对北平人的传统人格,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向。传统人格是由血缘伦理、礼教秩序孕育出来的。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具有主性和奴性两重根性。老舍寄希望于西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菁华相结合,因此,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大多有传统的“侠义”与西方的“务实”的双重精神。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至50年代中期,许多民主作家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转变自身思想立场从事文学写作,并一度取得了新政权的信任。然而“文革”的到来彻底打碎了他们的文学梦,迫使他们做出不同的人生精神选择。巴金、冰心、老舍是这个时代特殊的精神形态典型。他们没有放弃人类精神向度,即在精神的失落与失重后寻求精神攀升。揭示这类作家的心路历程,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当代作家精神状况与命运遭际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形象为范本,探讨了老舍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对韵梅等一类贤妻良母型妇女与大赤包一类家庭恶毒型妇女形象的态度,折射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对胖菊、招第等摩登女性的嘲讽,表现出老舍对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怀疑与排拒;而对日本老太太的描写则反映出老舍文化选择的开放性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老舍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塑造了一批性格具有徘徊、迟疑、苦闷色彩的“哈姆雷特式”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的思想嬗变中颇能折射出老舍对于社会、文化、民族、家庭、爱情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使我们能够深层次地认识、研究老舍在历史转型中心灵的悸动、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兴泽撰著的《东西方文化影响与老舍文学世界的建构及其研究》一书,于201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东西方文化影响下老舍心理的发展演变。其一,综论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阶段。其二,考察老舍与西方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怀疑和拒绝是他的主要态度。其三,在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考察老舍后十七年观念意识发展变化、生活和创作道路的选择延伸、文学世界的建构得失以及艺术生命的豪迈与无奈。第二部分,分析老舍文学世界建构与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任助教不久,就因发表了几篇文章被视为“异类”,从此坎坷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也为我积累了精神资源,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大起作用。我的第一部著作是《虚室集》,被我的授业师王瑶先生评为“用鲁迅精神研究鲁迅”。我酷爱《野草》,较早从方法论的角度抓住了研究它的关键。《鲁迅与东西方文化》一书赋予了“鲁迅世界”一些新的价值形态。我与弟子魏韶华合著的《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后又申请到两个国家项目《老舍与中国革命》、《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我认为老舍是鲁迅忠实的“接棒人”。我的老舍研究,总在竭力拓开一个全新的学术扇面。我的比较文学研究论文,更关注的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我不断寻觅和思索古今中外杰出作家之间共同的精神纽带即血缘关系,包括古与今、中与外、现代与当代作家精神血缘联系,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老舍创作的婚恋叙事及女性形象是新世纪以来老舍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察婚恋类型及内涵特点,有“民间性”“传统性”“清醒理性”诸说;分析各类女性形象,对悍妇尤其是虎妞形象做了有新意的阐释。从婚恋叙事及女性形象出发,发掘所表现的文化社会学内涵,探究老舍婚恋观和女性观的传统倾向和男权意识,刷新乃至深化了此前的认识,拓展了研究空间。某些论述重复旧议,是“泛学术”时代很难避免的弊端。老舍婚恋叙事及女性形象研究昭示了新世纪老舍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诸多值得注意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小说《四世同堂》中大体描绘了几种家庭婚恋模式,却以不谈“爱情”作为隐性的情感之线解构了文本中“爱情”的存在。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得出老舍是以“过日子”的民间理想来作为观照民间生活的美学原则,同时也显示出老舍“不谈”爱情的婚恋观的“保守性”,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1915—1923年)反对派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