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坚持和实践“和而不同”的“和为贵”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和文化的主轴,是一代代人应努力践行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在宏观上讲涉及天和地和、国和人和四个层次,“和”,不是“知和而和”,斗争、变革、革命,也是致“和”的有效途径,要“以力致中”,要以实力促“和”、求“和”、维“和”。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增强政治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以实力为依凭,弘扬“和”,践行“和”。  相似文献   

2.
作为科学家和学者的人及其人性构成了大学一切活动的主体和基本动力。首先,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主体乃是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人,大学就是这些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次,他们在大学的最高使命就是科学和学术研究,因此,适用于他们的最高的和最合理的原则就是科学和学术的成就和学术规范,而其他一切诸如人情世故和美德主义的要求皆应予以排除。第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要有足够的张力、灵活性和自由空间以适应原创研究的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第四,这些自由人及其人性的独特性构成了大学的正常生态,相应地,大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就是大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和生     
和生,一是生,二是生和,两者缺一不可。和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是和的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意味着生存、发展、创新;生和,就必须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以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和生真善美,和生包含仁生,和生是自他两利,和生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发展、创新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蒙 《社区》2009,(2):29-29
生活不是单一的,情绪也不是单一的。欢乐和痛苦,压抑和奋争,胜利和挫折,常常交织在一起。喜悦,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5.
文化和艺术的创新总是和技术分不开的。几乎每一次文化和艺术的变革的背后都有科学技术的原因。尤其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入。技术直接改变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也使承担文化和艺术媒介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文化和艺术的生产方式、接受方式和存在形式。大众文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产物,信息科学和传播技术所造就的大众媒介,使得文化和艺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普及。技术复制虽然使文化艺术作品失去了原真性,但消解了文化艺术作品的神秘性和权威性,从而改变了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和”——万物各得其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不只是应然的理念 ,而主要和首先是对实然和必然的认识。“和实生物”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是一种宇宙观。“和为贵”是由对宇宙的上述认识而派生出的中国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理想目标。“和而不同”是由此而引申出的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是这三者的统一。“和实生物”是天之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则是人之道。“和”的内容就是万物“各得其所”,是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表示事物的存在形式。宇宙和宇宙间一切事物 ,就是以“和”的形式存在着 ,都存在于“和”的关系或秩序中。为了达到“和”的理想目标 ,只有以和为贵的愿望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实际地处理各种关系 ,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说教使世界所有领导人接受“和”的理念 ,从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幻想。要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要依据事物自身的要求 ,而不能凭主观意志和权力。社会人事的和 ,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 ,协商谈判 ,照顾各方利益和要求 ,才能达到。作为建立万物各得其所的秩序的手段之一 ,不排除斗争 ,包括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 ,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 (管理 )思想 ,构成了完整的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当代青年的八大需要:学习与成才的需要,就业和择业的需要,自尊和荣誉的需要,生活和健康的需要,理想和成就的需要,恋爱和婚姻的需要,娱乐和审美的需要,政治和思想进步的需要,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青年需要的自我调节: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主观需要与实际可能的关系,正确对待和处理满足需要与行为方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天地》2013,(1):43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会和自己说话,对心理保健和自我发展都是有益的。老年人自言自语,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自言自语能帮助老年人理清思维,增强大脑活动,促进思维的条理和清晰。  相似文献   

9.
宋庆龄和戴季陶都长期追随孙中山,同走过一段革命道路,各有其独特贡献。但在孙中山逝世后,他们在对待孙中山革命思想和事业的问题上,出现左右分趋、截然对立。宋是这一思想和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和发展者,戴则成为背叛这一思想和事业的国民党右派代表人物和反共理论家。这种分趋、对立,有一个可以探察的历程,显示出他们对孙中山思想和事业的认同程度和择取方面的不同,终致结局的迥异。究其原因,又与他们各具的阅历和特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2个实验,考察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的特点,揭示义符、熟悉性和典型性在汉字词和图片命名与分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义符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对汉字词加工的影响大,对图片加工的影响小,对汉字词分类的影响大,对汉字词命名的影响小。熟悉性和典型性对汉字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均有显著影响,熟悉度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快于熟悉度低的词和图片,典型性高的词和图片的命名与分类也快于典型性低的词和图片。义符促进熟悉度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也会促进典型性低的字词和图片的分类。  相似文献   

11.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13.
李唐时期婚姻观深受胡族影响①,特别是随着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婚恋与情爱,婚制的宽容与松动,使春秋时期的自主婚重生再显。故此,在盛唐时期先后发生了寿王瑁与杨玉环、玉真公主与张果老以及后来的张生与崔莺莺等自主婚姻、自由恋爱、有情人结为眷属的爱情故事,而这些爱情故事皆发生在爱情圣地——蒲州。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落潮之后,茅盾陷入对前途的迷惘状态。他反思自己的革命历程,对形成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随之对革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避居日本期间,一种革命“旁观者”的身份方便他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总结刚刚经历过的革命运动,扫除革命者中残存的封建思想、促进阶级觉悟成为刺激他创作的主要动力。在《野蔷薇》中,他以五则婚恋故事分析了妨碍革命者实现思想独立的阻力,表达了协调“群”与“己”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前半生是在无爱的婚姻中度过的.朱安既给他带来了难以叙说的痛苦,也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他自己的蜕变.之前,有已成为往事追忆的琴姑的痴恋;之中,有超乎于男女情爱之上的许羡苏的关怀.而真正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的,则是与许广平的惊世之恋.  相似文献   

16.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作家。两性关系是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口。师陀作品中的现代婚恋观表现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的、和平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稳固的经济基础才能强大婚姻自身,但过度地追求金钱,也会毁灭爱情;理想的女性,既有传统美德,又具备主体意识。师陀设法在一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寻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解,因为它是整个人类获得幸福与和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明确表达了基督教婚姻伦理观。他通过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求婚的过程,通过俄罗斯上流社会婚姻关系的混乱和下层劳动者在婚姻关系中的真诚、奉献和爱的情感,表现了基督教的婚姻伦理突出体现的是奉献、自我牺牲和爱上帝。它作为基督教道德伦理的具体体现,对人性的提升、社会的和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浓厚人文情怀的作家。两性关系是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一个切入口。师陀作品中的现代婚恋观表现为:理想的家庭生活,是以男女互爱为基础的、和平宁静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稳固的经济基础才能强大婚姻自身,但过度地追求金钱,也会毁灭爱情;理想的女性,既有传统美德,又具备主体意识。师陀设法在一种健康的婚恋关系中寻求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解,因为它是整个人类获得幸福与和谐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真缔,做为政治领袖的毛泽东既是一位顽强的体育实践者,又是一位积极的体育理论倡导者、宣传者。毛泽东其对体育的热爱,让我们对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俄狄浦斯情结使母亲成为儿子的情人 ,儿子在感情上完全依恋母亲 ,他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全身心地爱一个他所爱的女人 ,不能使两性关系达到精神和肉体自然、和谐的结合 ,而只能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全部内容 :情爱和性爱。他与另一个女人之间 ,总站立着他的母亲。青年人要正确对待俄狄蒲斯情结。否则 ,势必给自己酿造苦酒 ,导演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