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因"修例风波"再次进入国际舆论焦点区,并对"一国两制"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溯香港历来的运动潮均可以管窥其本土意识背后的国家认同的迷失。历史文化与政经交错是香港青年认同弱化的重要原因,寻求适合香港人,且年轻人认同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香港的回归不仅是版图上的回归,更是人心的回归,提高香港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加强其国民身份的认同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地认识把握并认真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在继承邓小平“一国两制”总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治港方略。新时代治港方略秉持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赋予香港“一国两制”新的战略定位,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出了“两个建设好”的总要求。新时代治港新方略更加注重加强党对香港“一国两制”工作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注重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正确方向,更加坚定“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更加注重从维护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践行“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更加注重坚持依法治港,更加注重从政权建设方向思考管治策略,更加注重筑牢“一国两制”社会政治基础,更加注重强力节制特区反建制力量和外部干扰,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及应对逆全球化与贸易战风险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样本性实验,更是"一国两制"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亦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规划纲要科学合理,细致入微,对大湾区的发展主题、城市分工、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及融合发展提出了层次分明、有机协调的规划安排。规划纲要回应和回答了中国如何坚定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及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若干基本问题。大湾区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改革的制度探索,其基本目标是将大湾区建构为一个"初级法律共同体",通过法治协调与创新推动湾区内资源与人员的充分自由流动以及不同制度元素的竞争性融合发展。大湾区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有望通过若干年的建设而成为"一带一路"的技术标准与制度合作模式来源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区,成为全世界瞩目、向往的创新中心与人文生活目的地。  相似文献   

4.
"政治中立"原则是香港公务员体系的重要原则,强化了港英时期的殖民政府管治,也有助于构建专业主义的服务型政府,但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政治能力建设。由于现行"政治中立"原则未能体现"一国两制"观念,且对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表述过时亦不够严谨,容易产生理解混乱。当前有必要修订相关管理规定,明确"一国两制"原则是"政治中立"的前提,及时更新对"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的界定,确保公务员队伍全面准确把握"一国两制"内涵,真正成为维护"一国两制"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5.
当前香港青年社会运动发生了从"保育主义"到"本土主义"的转变。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泛民主派的乘机利用、国外政治势力的蓄意干涉、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积聚、特区政府教育政策失误以及香港青年自身特点所促使等。为此,我们要更新对港青年工作的观念,创新工作思路,搭建有效工作平台,将争取香港青年人心回归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到香港、澳门回归之前,海外学者对“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及实践的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研究.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海外学者对“一国两制”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研究,其中尤以港澳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居多,他们对“一国两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问题的专门研究有助于“一国两制”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离不开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引领与统筹作用,尤其是在湾区文化建设方面,广州应大有可为。文章从穗港交流合作的角度,指出了目前广州在引领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发挥机构职能、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做好对港文化交流工作,形成对港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借助香港的国际地位扩大广州的影响力,并充分利用粤语增强港人的文化归属感与湾区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二十大报告涉港澳论述对“一国两制”进行了权威确认和法理内涵的完整阐释,将“一国两制”与民族复兴紧密关联。二十大报告在延续中央既往港澳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理解和定位“一国两制”的三个关键词,即伟大创举、最佳制度安排和长期坚持,圆满解决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正确身份、制度综合绩效和新生命周期问题。在涉港澳论述的具体政策上,二十大报告展示了严密的法理逻辑和理论叙事路线,按照制度体系、发展体系与涉外体系三个层次展开,统筹制度安全与创新发展,兼顾内外协调与战略机动性,为港澳的国际地位巩固及融入式发展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政策指南。香港新发展取决于贤能政治体系的制度建构与人才培养,以适应“爱国者治港”对政府管治体系与能力的更高要求。香港的贤能管治及其新发展,还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时代的港式贡献,为“一国两制”与民族复兴事业继续发挥制度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9.
"港独"势力对"一国两制"的否定,是当前香港宪制秩序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宣誓辱国事件为契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主动解释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确认和发展了主动释法的程序惯例,巩固了人大释法的地位、范围和效力。第五次人大释法通过明确宣誓就职的法定形式、内容和效力,实质上申明了"一国两制"是香港宪制秩序的基石,"高度自治"的前提是承认"一国"的根本地位。本次释法加强了中央政府在特区自治中的主导性,体现了人大释法机制在消除基本法理解的分歧、化解香港政治运行的困局、塑造中央与特区的和谐关系、引导香港宪制秩序发展方向上的作用,凸显了人大释法在维护和塑造香港宪制秩序中的重要性。特区法院高度尊重该解释,勇于承担维护"一国两制"的宪法使命,实现了人大释法权与香港司法权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一国两制"的未来发展将获得香港人民更加广泛的肯定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和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坚持大陆社会主义的主体地位,表现了中国多数人的意志;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有力地保护了少数的特殊利益;单一制国家内,两种制度相容相处,表现了中国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宽容;“一国两制”的逐步实施,中国的民主政治必有新的发展。随着香港、澳门的即将回归,“一国两制”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现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回归前的港台交流,既间接塑造了香港青年的"大中华情结",也烙下了"反共"的深刻印记。回归以来,频繁交流的港台两地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台独"思潮在部分香港青年中快速传播,甚至形成"以台为师"的"港独"与"台独"串联之势,对当代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造成影响与干扰,急需"拨乱扶正"。本文立足于辩证地看待回归前"台湾因素"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作用,梳理现阶段"台独"对香港青年世代的负面影响,探讨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度的"国家经验"之统战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持续繁荣稳定,但也产生了种种困扰"一国两制"的问题,反映出把一个"文明中国"的政治内容装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法律容器中所面临的难题,也说明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一国两制"中"一国"的历史源流,揭示当年制度设计中关于"一国"的深层次考量,对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理论创新对于两岸关系发展而言,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永远是需要的。"一国两制"即是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一次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曾为港澳回归做出巨大贡献。未来两岸的和平统一,自然有别于港澳的回归,需要一套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统一路径。正如大陆权威学者所强调的,"台湾确实不同于香港,‘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于台湾。……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一国两制’既  相似文献   

14.
“爱国者治港”是“港人治港”原则的核心,也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和治理伦理,只有“爱国者”才有资格成为治理的主体,“爱国者治港”原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效忠逻辑,香港居民不仅对香港特区政府具有效忠义务,而且对国家也承担相应的效忠义务,香港公务人员履行效忠义务是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的关键。只有准确理解“爱国者治港”的身份认同逻辑与效忠义务,全面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才能进入由乱及治、由治而兴的新的发展阶段,从而开启良政善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一体化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需要。粤港澳在产学研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生态系统仍需要克服深度融合不足、创新效率有待提高、湾区高端创新人才缺口大及需要消除因制度差异而产生的体制障碍等制约因素。因此,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时要坚持广州、深圳、香港三极引领的协同创新模式,要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要打破粤港澳三地体制性障碍,激发产学研一体化主体活力。汕头大学在广东"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中,坚持国际化、精细化的办学特色,主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建设,服务沿海经济带,为粤东地区乃至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6.
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保持繁荣与稳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键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五十年不变.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以来,爱国教育的具体制度化和政策推行一直遭遇较大的本地阻力,以国家认同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法治改革陷入一定的困境。爱国教育的欠缺带来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波动,并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香港近些年的极端化社会运动,危及"一国两制"的宪制安全与香港繁荣稳定。在香港基本法秩序下,教育属于自治事项,特区政府与香港本地院校依法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从比较法及教育法理来看,爱国教育在性质和操作上均不可能完全委诸地方实施,从香港经验来看也存在本地实施的诸多漏洞。根据"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全面管治权法理,中央对所有授予的自治权享有监督权,并根据爱国教育的事项本质而享有增量教育权力。从新时代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及全面管治权制度化的角度出发,国家与香港特区均有法定职责检讨和推进香港爱国教育,塑造爱国爱港的基本价值观与身份认同,而相关的权力合法性及责任机制需精确论证和精准配置。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国籍港澳居民的国家认同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扎实推进港澳居民国家认同的路径工作,为"一国两制"提供坚实支撑是应然之项。首先,国家安全立法、港澳居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立法是法治保障。其次,港澳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是经济来往大势所趋。再次,国民教育课程建设、鼓励港澳生内地求学以及推动三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文化交流是人心所向。最后,加强内地与港澳学生的交流、深化港澳居民志愿服务、参观内地建设成就乃社会融合之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对和平共处思想的发展,对主权治权学说的丰富,对国家结构理论的突破。"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率先践行,对于解决香港的主权和治权问题,对于香港的顺利回归以及长期稳定繁荣、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是国家为解决港澳台问题而提出的创造性构想,率先在香港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在管治香港的过程中,中央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对"一国两制"实践的正确认识,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走样不变形。从实践论的理论视角,重新回顾和厘清香港"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进逻辑,尤其是解构香港当前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动因,可为继续深化和丰富"一国两制"理论、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供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