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道德赏罚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一种特殊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社会道德自由,即实现社会道德秩序与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所以,道德赏罚的内在本质必然通过两方面的功能表现出来:一是社会功能,即道德违规的防范功能、道德权威的维护功能、道德风尚的倡扬功能、道德价值的导向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保障功能等;二是个体功能,即道德行为的强制功能、道德认识的推动功能、道德情感的培养功能、道德信念的维护功能及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等。  相似文献   

2.
不同语境下的宽容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关于自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张力中,宽容作为一种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实践方式,理应成为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在前现代社会,宽容作为保障自由实现的功能性存在,仅被限定在个体道德领域;资本主义社会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却使不同阶级、种族、集团之间的歧视和不宽容趋向物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宽容被视为一种相互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为自由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奠定了基础。在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构建宽容环境、促进自由发展,就需要塑造个人宽容人格,增强社会宽容共识,安排相关规则制度。  相似文献   

3.
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受到当代学界的高度关注。规范伦理成为现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性框架和德性伦理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规范伦理迫切需要德性伦理的支持。如何实现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道德偏好不失为联结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实现二者融合统一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与马克思寄希望于一现世的乌托邦不同,阿多诺对集体解放的政治革命表示怀疑。在他那里,个体是最真实的,整体或集体反而常常是一种假象,因而他的研究聚焦在自由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上。资产阶级的个人,作为总体性的对立面,并不是完全自由的,积极自由的目标是要达到普遍与特殊的利益的统一;而消极自由在这个辩证的总体性中则是一个瞬间。自由是个社会历史范畴,个体不是自觉的,而是被中介和受控制的,因而追寻个体自由也并不是一任性的主观过程,它是一种面向客观性的态度,是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不仅是社会调控的特殊方式,而且还是个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在充分发挥道德对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作用的前提下,把道德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为道德接受找到可靠的人性基础和自觉的道德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道德自由包括意志自由、道德权利与道德境界三个基本层面,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范畴的丰富内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道德自由的风险。道德自由风险的规避取决于道德自由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性两个重要方面。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重要属性,而道德责任的有效性最终要由人们的道德理性来保证。  相似文献   

7.
综合马克思对于共同体概念的几种不同用法,可以发现共同体就是通过一定中介而形成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统一起来的中介决定了共同体是一种否定个体自由的社会组织形式,因而具有狭隘性。这种狭隘性决定了共同体必然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走向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基于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在社会转型期呈现,是因为个人道德缺乏和社会道德危机。形成这种缺乏和危机的社会动力是贫困驱动型的惟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它诱逼人和社会片面追求物欲,消解精神和沉沦道德。这一日趋恶劣的社会状况潜在地呼唤其根本性变革。因而,再造人性、重建社会精神、构筑生境主义道德,不仅使道德教育获得可能,更成为必需。由此,当代伦理学必应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境主义道德资源、智慧和实践理性生活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个新型社会的到来必将造就新型人格的产生和出现, 同时,也只有这种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格的存在, 才能支撑和推动新型社会的发展。知识社会的根本特征在于社会的交往性, 它使单子式人格形态正在逐步丧失其存在的历史根据, 并必将促使与知识社会存在和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人格方式交往型人格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交往型人格为单子式人格向自由个性人格的过渡铺搭起桥梁和中介。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个体独立人格的全面发育, 同时又要积极引导和培养交往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是人类价值天平上两种最基本的,也是根本的价值取向。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深刻表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总是处在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之中。新世纪我国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冲突, 主要表现为道德优先与利益优先、效率优先与社会公正、发展与稳定、经济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经济生活专门化与社会生活多元性的矛盾冲突。我们的任务是面对冲突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 坚持价值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 实现道德与历史的统一; 科学划分和界定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的评价范围, 使求“真”与求“善”在矛盾对立中达到统一; 坚持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性并重,架构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思想道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核心所在,贯穿于这个道德线索的主要包括"仁"、"礼"、"正名"等思想内涵,这是孔子对完善的社会道德、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要求与向往。在心理学的维度观照下,孔子的这种思想道德学说看似是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其实质则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具体角色的描述与定位,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应具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心理学上的"人格面具"诉求。  相似文献   

12.
系统地解释、传播、运用优良道德理论体系之思想和方法,以引导当代社会在实践中重构优良道德,是《优良道德论》一书的追求。善恶是道德目的对人性行为事实之“应该如何的评价”,而道德目的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道德存在的根本方式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讲,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道德和德治,而是这个时代拥有什么样的道德,采取什么样的德治方式。只有优良道德体系,才能进行社会治理,并通过社会治理而使社会生活道德化。只有打通理论与生活间的通道,才能使优良道德构成为生活的价值标准、判断尺度和行动原则,使失去道德归依的生活回归道德的轨道,获得优良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往往过多地强调其主体的自律性,事实上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始终都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道德行为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个体道德行为必须要得到社会的反馈,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保护,这是道德行为主体能否将自身的道德行为恒常持久地坚持下去,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对道德行为的社会支持的研究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儒学复兴要在三个方面展开自己的新论述,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力,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王道天下观发展出新的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政治理想;对于整饧人心而言,儒家应当基于传统的仁学思想发展出新仁学思想理论,从而建立一个可与基督教理论相抗衡的精神与道德信仰系统。针对个人在现代工商业社会的生活状态而言,应当发展出一套能为个人修身提供有效方法的道德实践哲学,从而发展儒家式的为己之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道德的有效性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规范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以“熟人社会”为条件,以“由礼入刑”为手段,重视启蒙德育的作用,是传统社会道德有效的真正原因。相应,当代道德建设要取得成功,道德规范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以开放的市民社会为条件,把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制度化,高度重视启蒙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些现代道德教育学家认为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发展动力,而一些相关研究则支持了其对立面,即道德自我本身具有阻碍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因素和内体制。实际上,从道德自我具有经验性内容和抽象形式的角度看,两者的出发点并不一致,道德自我的形式具有一些不依赖经验性内容而能单独起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个体的维度探究道德效用,旨在确认道德对个体生存、自由与幸福的效用,引导行为主体自发地进行道德实践。首先基于道德效用相关概念的微观分析,道德效用包含着道德行为使受益者受益的思想内涵。其次从生存、自由与幸福这三个生态个体逐步递进的追求展开对道德效用的探微,具体表现为道德效用是利他的,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成为获益者,随着道德效用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推演发展,回馈效应又会使道德主体自身受益,最终演化为道德效用也是利己的,这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最后站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道德效用的社会生态蕴意突显了生态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伦理智慧,其注重以人为本、利他与利己均衡发展以及培育公共品格的伦理思想可以提升伦理道德体系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道德主体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去把握生态个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