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今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 ,生活单调又不善于积累素材 ,作文最痛苦的是无话可说 ,写作东抄西凑、内容苍白肤浅且雷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 ,让这一“火花”照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 ,唤起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从而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点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写作材料,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教学建议”中指出:“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  相似文献   

3.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在习作评价上,要求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评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注重情感评价,特别是在作文点评中给予学生“信任、尊重、激励、宽容、了解和提醒”的情感赞美,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很有效的途径,因为“作”要靠“评”来完善,而评改是学生习作再认识再提高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了。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达、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这个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并把所见所想的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6.
真情是作文的血液。真情是作文中最富有激情的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在整个作文中浸染着学生的感情色彩;它又是触发学生心理情感的诱因,能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写作动力。一篇优秀的作文,都应把感情的细微方面写出来,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那么,作文中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呢?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小学生的作文开辟了源头活水,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喜闻乐见,学生又亲自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其方式呈多样化,由此,学生习作的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表达方式无拘无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他们的作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语言平淡、内容单调、情感缺乏的毛病。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源”不足:阅读积累知识源不足,生活积累素材源不足,写作兴趣信心源不足。没有源头活水,文章自然就显得没有人情味。如何对症下药,使得药到病除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出题——讲题——作文”.学生无话可说,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可见,作文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品味其情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应该始终以总目标为依据,把“促使学生写老实话,表达真情实感,贴近生活,淡化文体,注重交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和加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作为习作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让学生描写生活而又不平铺直叙呢?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但长期形成的那种单一的培养应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观,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它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小学生对作文的“自主”和“自立”的心理需求。这种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自我,通过创设特别的情境,给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创造的条件。学生找到了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有了一种强烈的要说出来的感觉,就能放松自我,充分投入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兴趣,激发创新的写作实践中去,从而写出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学作文教学涉及的面相当广泛。作文往往是学生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作文训练不仅有知识、方法、示例的分析指导,更应从学生年龄、经历、兴趣、爱好的特点出发,调动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因素,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而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是:花时多、费力大,实际收效甚微,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它导致了学生厌写,教师厌教。长此以往,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陷入山穷水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作文教学摆脱这种误区,走向柳暗花明,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源头活水。对此…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写出具有个性的创新文章,是每个语文老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现在学生兴趣不高,消极写作的现象很严重,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呢?我尝试着把电影引入到学生的写作生活中,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乐意写,写生活,重实践,表真情。乐意写,也就是要让学生想写、会写、爱写。而乐意写的关键,我觉得就在于一个“趣”字。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培养写话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写作大部分学生就胆战心惊,望而生畏,都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现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我想写”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表达熟悉的生活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快乐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做事,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有一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  相似文献   

17.
论诗歌写作     
青年学生喜欢诗歌是因为“诗言志,歌抒情”,诗歌是以抒情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愿望和理想的。而人们都有很多感情需要抒发,这感情包括正义的、庄严的、愤怒的、悲伤的、温柔的等等,这种情感的抒发就涉及到诗歌的写作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写作。而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怎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9.
“冰冻三尽非一口之寒”,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兴趣的激发,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有滴水穿石的毅力,教师细致入微地指导。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有序训练与随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从生活中选材,到生活中运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训练“顺生活而生,应生活而用”。  相似文献   

20.
小语界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曾说过:“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享受到自由表达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