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志君 《社区》2011,(17):12-13
后蜀皇帝孟昶的“知识产权”知多少 作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文化建设的“二代”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促进后蜀文化事业上那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2.
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新崛起的北宋王朝以武力征服了割据四川的后蜀政权。作为亡国之君的后蜀降主孟昶,受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礼遇。入朝后即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等勋衔,并赐第京师,厚加赏赉。然而,这个曾幻想能在赵氏王朝的恩赦下“全躯于今日”的孟昶,却在授官七日后突然死亡。  相似文献   

3.
在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地僻西南的四川蜀地区也为王建、王衍父子,孟知祥、孟昶父子先后割据称帝,统治达五十余年,是为前蜀(公元九○七——九二五年)、后蜀(公元九三四——九六五年)。这是历史上继三国时蜀汉政权灭亡后六百多年又出现的两个蜀国政权。在前、后蜀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五代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注意了解和总结前、后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东升 《南都学坛》2009,29(4):36-38
蜀、吴灭亡后,西晋政权为巩固对两国旧地的统治,针对两国的特点,对其降人做了有区别的安排。总体上来说,蜀、吴降人的政治地位因为国家的沦亡普遍降低,绝大多数仕途不畅、境遇悲惨。虽然也有少数降人得到了优待,甚至被即时授予了方面之任,但他们也均未能进入司马氏政权的核心政治圈。中原世家大族政治上的排他性是蜀、吴降人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乍看书名 ,以为《苏州美人》(唐晓玲著 ,漓江出版社 2 0 0 2年版 )是部通俗言情小说 ;及至读完全书 ,方悟出这是意味深长的严肃的警世长篇 :对美人悲剧的反思。苏州自古多美人。最有名的当推后蜀小皇帝孟昶的花蕊夫人和后唐小皇帝李煜的潇湘妃子。她俩都是苏州人 ,都姓费 ,而且是一对亲姐妹。但是 ,她俩的结局全是悲剧。花蕊夫人在后蜀亡国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占有 ,悲愤成疾 ,在孟昶死后两年病殁 ,归葬于家乡画眉泉村。潇湘妃子面对晋王赵匡义强迫她做侍妾的权势 ,拿出上有李煜题词的黄罗扇以明志 ,赵匡义奈何她不得 ,只好将她发还给李煜。后…  相似文献   

6.
前蜀建立后,王建的假子作为创业勋臣,出将入相,盘据要津,在前蜀军事、政治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东出伐岐,连克秦、阶、成、凤四州;西败南诏,安定了前蜀的西南边境;但在后唐伐蜀之战中诸假子不战而降,导致了前蜀速亡。身为权要,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漩涡中:王宗佶争立、元膺之乱及王衍继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假子都参与其中对前蜀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假子们贪赃枉法,擅作威福,也加剧了前蜀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7.
前蜀建立后,王建的假子作为创业勋臣,出将入相,盘据要津,在前蜀军事、政治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东出伐岐,连克秦、阶、成、凤四州;西败南诏,安定了前蜀的西南边境;但在后唐伐蜀之战中诸假子不战而降,导致了前蜀速亡。身为权要,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漩涡中:王宗佶争立、元膺之乱及王衍继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假子都参与其中对前蜀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假子们贪赃枉法,擅作威福,也加剧了前蜀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8.
《洞仙歌》(冰肌玉骨)公案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洞仙歌》(冰肌玉骨)词的原创作者,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苏轼作、孟昶作或花蕊作等说。至论体裁,又或称诗称词,莫衷一是。更兼文献传抄,辗转致误,遂成千年公案。本文从文献源流及各种歧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着眼,认为提及孟昶原作的最早文献就是苏词自序,后出的种种说法,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傅会而成的。因此,所谓孟昶或花蕊夫人原作,皆属向壁虚造,不可采信。  相似文献   

9.
关于前、后蜀历史,有一个重要而不易解决之问题,即前、后蜀政治无足称道,而其经济、文化却在当时居于全国之先进地位。论者或因其政治腐败,而贬低其历史地位;或因其经济、文化繁荣,而美化其政绩。要之皆失于偏颇。本文将前、后蜀置于唐后期到北宋初约二百年之历史运动中加以考察,具体分析其国情和国运,希望有助于前、后蜀历史研究之深入。  相似文献   

10.
清代联学大师梁章钜秉承师说,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实际上,唐代才是楹联的真正产生时期.楹联产生于唐代,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梁章钜还对应制联、庙祀联、寿联、挽联、切姓联及集句联等楹联子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透过蒙田随笔中的历史倾向,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认识历史的历史观。在蒙田对非欧民族民俗的叙述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非欧”文化历史观;在对政治事件的过程及政治人物命运的评述中,他流露出既尊崇道德而赞同君主制度,又赞同君主制度而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开明君主政治史观;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他持相对主义观念思考历史,从而导向运动发展的历史观:一方面,他从心智出发,确定世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将历史奠基在观念上,他又内在地预见了另一种历史观,即运动发展的观念。此外,蒙田还重视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教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蒙与庄子     
王蒙一直对庄子情有独钟。从常常在作品中引用《庄子》的典故到出版研究庄子的专著《庄子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王蒙与庄子的精神之缘。从"少共"时期的理想主义情怀到中年以后的认同庄子,其间显露出怎样的心理奥秘?一切与王蒙的个性有关。同时,这样的精神巨变在当代文化人中也相当有代表性。研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开国过程中,太原功臣跟随李渊起兵,并且在从晋阳至长安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李渊从军事政权首领向帝国皇帝身份的转变,其集团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太原功臣逐渐被冷落,李渊通过《褒勋臣诏》对他们的身份做出了限定,使之成为一个仅享有“免死”特权的群体。然而,太原功臣们并不甘心,于是,在武德年间的政治斗争中,他们日益分化,为了自己的出路而选择不同的立场。他们在政争中的命运,映射出了唐初政权性质的变化,也揭示出了唐初政权结构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淡是孟浩然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历代论者无不以"清"来赞誉他的诗。然而,孟诗在清淡的同时也还含着淡淡的愁,笔者拟从仕途愁、怀友愁、思乡愁和感时愁四个方面来论孟浩然诗中的愁。  相似文献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刘文刚《孟浩然年谱》 ,虽然对孟浩然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勾勒 ,但却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与需重新讨论的问题。文章择其要者 ,首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的诗中有大量的愁情愁绪的描写,这对他冲淡、自然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愁"是孟浩然的一种心理积淀,睹物、送别、思乡、仕途暗淡等皆能引起诗人的愁情愁绪.孟浩然的愁情愁绪不仅多,而且感受很细腻,诗人在表现这些愁情愁绪时显得真切自然,呈现出一种冲淡清幽、愁苦哀怨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一、提出"物情多贵远"的美学观念,对创作中的心物关系问题有明确的认识。二、极力标举诗歌创作中的"兴",强调兴致、兴会,以及诗歌境界的多重性。三、受佛教思想影响,明确提出"诗从静悟得之"的创作观。孟浩然善于将文化的复杂性浓缩成一种至醇至厚的表意方式,他的诗歌充分敞现出中国山水田园诗歌自我发展中所形成的"诗品——山水——人品"三位一体的内在构架特征下所隐藏的中国古典人文精神和文化品相。  相似文献   

19.
苏联文化情结是王蒙人生和创作的重要情结.具体到文学创作领域,王蒙不仅受到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直接影响,还继承和发展了苏联文学的革命反思主题.但浓厚的苏联文化情结也限制和制约了王蒙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进士及第后的孟郊并没有居家守选,而是北上汴州依附宣武军行军司马陆长源,希望在宣武军幕府谋得一官半职。然而,由于宣武军的复杂形势,陆长源并未举荐孟郊入幕,加之孟郊执定“变衣非变性”的入幕原则,在汴州居留了近两年后,孟郊最终放弃了入幕之念,抑郁南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