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译作应该反映原作的风格,还是反映译者的风格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存有三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可译的,译作应尽量反映原作风格;一种意见则坚持风格是不可译的,译作只会带有译者风格;还有一种意见却认为风格是复杂的,翻译时应顺其自然.文章认为,一方面,原作风格是可译的,另一方面,译作会在所难免地烙上译者一定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印记,体现了风格的独异性和一贯性.译者应善于淡化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个性与原作的个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努力使译文最后统一到作者风格上来.  相似文献   

2.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要成功地再现原作,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原文中的风格标记进行系统的分析,译者便可以感知原作风格,进而运用对应式、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方法尽可能地将其再现于译作当中,从而实现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4.
论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译者对翻译中涉及风格的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对文体的社会功能、文风时尚(翻译文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个人风格以及关于"翻译味"等重大理论课题认识不足。翻译的任务是在尽可能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的条件下,实现语际的尽可能完善的意义转换,寻求尽可能准确的意义对应,即原作的风格可以转译,但在转译的过程中,原作风格必然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理想的译品应是译作风格与原作风格有机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翻译并非易事,既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又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本文即从译文对原作思想﹑语言风格的传达和翻译艺术的运用两方面,对王守仁先生的译作《还乡》片段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使译文的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乃至读者感受等诸方面与原文完全一致。然而优秀的译文仍然给译者风格留有存在的空间和价值。译者应该在不影响原作思想内容和整体文风的前提下 ,各显风采 ,自成一派 ,以增添译文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信”指忠实原文 ,是翻译的基础 ;“达”指通顺明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雅”指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译著的文采。只有严格地遵循这些原则 ,才能使译作充分体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和再现原作风格方面评析散文名篇"OfStudies"的2个译本——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的译本。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本无论在体现原作风格和思想内容上都做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指出一篇译文除了准确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在风格上也应尽量贴近原文文本,做到"文随体异"。  相似文献   

9.
风格是作品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也是衡量文学翻译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澄清了风格的定义,总结了风格的特征;其次概述了风格标记理论的含义,解析了微型小说原作《初秋》的五点语篇特征;最后运用风格标记理论中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方法,以张白桦译作《初秋》为研究对象,从用词特点、句式特征、段落安排、表意方式、人物心理描写等五方面来阐释译作对原作的风格再现,以期为微型小说风格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裤先生>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杰作.本论文就其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展开分析讨论,从多层面探讨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译、形成的迁移极其原因,旨在全面梳理译作风格,丰富老舍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把原文的内容进行转换,而且要把原作的风格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出来。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风格是如何传递的是译者必须关心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风格的概念,然后讨论了风格的可译性,最后指出通过风格要素和风格效果的摹拟重现,可达到风格的完美传递。  相似文献   

12.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与原著作者风格上的相似,对在译作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译著的背后潜藏着译者与原著作者在文学风格上的极大相似。正是这种相似性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著的脉络,从而进行成功地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于原作。“忠实”标准适用于诗歌翻译时会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对朗费罗的一首诗《金色的夕阳》的两种截然不同翻译表明,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对诗歌的各种内容与形式因素价值评判不同,“忠实”这一标准的取向是多元的,译者对这一客观标准的主观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译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作中的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再现原文的风格。笔者试以诗词《虞美人》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音、形、意上分析说明,原文的风格与译文风格的关系以及译者的主体性在风格传递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16.
《水树格言》是藏族格言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水树格言》“首个英译本”进行研读和分析,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展开阐述,从形式、音韵、语意和意象四个方面探索其翻译风格,对全面地分析其译作风格、丰富《水树格言》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树格言》英译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诗体译诗,追求形美;讲究韵律,力求音美;语意贴切,忠实原文;文化意象,灵活传递。  相似文献   

17.
"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这两个方面对翻译风格的发展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翻泽风格的诠释从来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个体行为,而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是一门学问高深的艺术.翻译风格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褒贬好恶,因而不能掉以轻心.译者唯有在翻译时正确把握原作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悉翻译风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保持并尽量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艺术地缩小与作者思维的差异,在译文中通顺地、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传达原作的异域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以异化译法为核心。即译文要尽量传译原文的异域民族特色,原作者的异常写作风格,原著的异语文体形式等“异质因素”,才能更忠实地再现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关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