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自20世纪末至今,我国国产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一直徘徊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电影院的观众也从80年代初9、0年代初的近300亿、100亿人次锐减至眼下的不足1亿人次,国产电影的命运沦落到了“生死线”以下。将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冷静分析不难发现,思想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疏离、艺术内核的流失、盗版光碟的挤压等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今 ,由于文化消费的多渠道性 ,更由于电视、盗版光碟、好莱坞大片的冲击 ,几乎使中国电影走上绝路。中国电影只有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之路 ,才能在世界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如何建构一种既能够被本土的电影观众所接受,又能够被海外的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美学的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并开始逐步拓展。虽然西方电影美学和中国电影美学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美学传统的差异,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因此,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不应是西方电影美学的简单移植,而应在学习借鉴之基础上,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为此,既要深入探讨电影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不能忽略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关于电影创作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要从理论上认真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所积累的各种美学经验,并深入探讨其创作规律。同时,还要认真研究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把握观众观影时的审美心理变化,分析那些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秀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之处,总结出其中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电影美感如何在观众(审美主体)和影片(审美客体)的融合统一中产生。随着接受美学的引入,观众的先在结构、期待视野及观众反应批评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也都构成了研究的内容。另外,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建构一方面需要从域外引进各种基础理论,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注重从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充分重视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学术积累,从而使中国电影美学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精神有机衔接起来,显示出更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许多影片缺乏市场竞争力,原因之一是长期忽视了对电影观众心理的研究。现代电影的重心已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这就是“观众论”,其研究重点是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结构。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应当重视电影观众的研究,探讨电影观众的内涵、层次,探讨电影观众的多种心理和观众心理对电影发展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游记或观光记录式的语汇来描述电影以及观影经验,是中国早期电影评论与电影广告的常见策略。以这种策略完成的电影评论和广告,透露出早期中国电影观众在放映活动中以本土经验描述并接纳电影这一新型媒介与感知形式的倾向。早期电影放映活动引发的美学变迁,即表现为电影引发的时间感、空间感和速度感的变迁。电影放映活动提供了有关"虚拟旅行"的经验,引发了中国早期电影观众的兴趣、好奇心与激情,并具有商业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前,亦即从电影传入中国至1927年之间,中国电影传播主要诉诸道德与风化,基本无关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意识的延宕与缺席,与落后保守的价值导向及混乱无序的官方介入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几乎处在一种特殊的无政府状态,并导致中国电影从一开始就陷入目标/效果的错位与传者/受众的分裂之境.民初前后的中国电影及其观众群体,也在电影传播迅速滋长、日渐繁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某种不羁的自由与失范的快感,当然也品尝到了一些价值的困惑与认同的焦虑.  相似文献   

10.
畸小山 《北京纪事》2011,(11):76-80
看艺术电影这件事就这么一下了发生了 多年前的小录像厅、盗版影碟的泛滥,在电影院大萧条的时候,培养了一大批热衷类型片、文艺片的电影青年和影迷,其中有些人后来干上了与电影相关的工作,还有些人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比如贾樟柯、宁浩等。如今电影院又重新繁华起来,但是能够看得到的好电影依个屈指可数。作为一个地道的影迷,我不得不经常蜗在电脑前看电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各方面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影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电影翻译中许多英语词语若直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电影翻译文本受电影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电影对白的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干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2):59-64
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的问题需要再次被提及。在电影产业化语境下,我们应当尝试将类型电影经验与中国民族性特征相融合,同时还应对电影民族性有更具开放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更新是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表现;关注和反思中国社会现实也是电影民族性的体现;传达当前社会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样是建构中国电影民族性的有效方式。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不但可以为中国电影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也可以强化本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同,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电影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的挑选,在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选择与契合方面,导演在电影中如何运用策略问题,观众对当代电影叙述策略的接受与认可程度如何,这些策略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与演变中的作用如何等是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时值"中国电影新力量"初成之际,作为"新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生代观众群体对这股发展大潮是不可或缺的。新生代观众以80、90后为主,这一代是娱乐化、网络化与个性化的一代。当下中国电影为让新生代观众能够透过影像移情入梦,便依据新生代观众独有的新特性,在复制真实、隐藏真实和制造仿像三个阶段中,充分运用各种艺术与技术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观影心理诉求,以保证电影票房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电影时间的知觉问题是电影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电影绵延是观众对电影时间的一种典型知觉体验。德勒兹曾对影像的时间绵延作出论述,然而并未从观众意识活动的角度剖析其发生动因;回到观影的实践中,观众的注意在电影绵延的显现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原理上,电影利用时间延续现象将绵延影像化,观众的注意则经由时间滞留构造和显现电影时间的绵延体验。具体而言,电影长镜头以行动、关系和情境的运动为线索制造绵延影像,观众的注意通过参与众多生命状态的同时在场建构起绵延体验;电影中的静态叙事则以缓慢与留白的日常为表现对象营造时间延续的影像,观众的注意在意识状态的重复中捕捉绵延感。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问题,历来是电影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大陆电影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上座率不高,这引起新老艺术家的极大不安。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1997年初回上虞老家过年后发现电影院已不复存在,观众已不看电影,感触颇深。他在肯定了探索电影的创新之后,尖锐地指出其与观众脱离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国际电影节上的奖杯不能弥补国内市场萎缩的沉重代价,并大声疾呼:“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真的该惊醒了!”谢晋的话的确发人深省。电影不能没有艺术,也不能没有观众。台湾导演李安的作品可算是一种尝试,他的成功可给大陆电影…  相似文献   

17.
电影奖的评选是198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中的重要事件。通过鲜活的电影史实,从电影生产机制角度出发再现该时段的评奖活动,可以还原电影评奖对民众电影生活的介入。以制约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观众电影生活的重建——为关切对象,可以在更为宽广的学科基础上呈现电影与民众文化生活的关系,破除圈定于导演与作品的传统史学理路,从而在现实性与历时性之间、在美学性与社会性之间拓展电影史学的增长空间,发掘历史问题中的现实之美。  相似文献   

18.
"高票房"与"低口碑"的悖论是当下电影大片产业链上的一种现象.从2002年的<英雄>到2009年的<赤壁(下)>,被冠以"国产大片"的这些电影无不经历了"炒作宣传-票房飘红-观众诟病"这样一个流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从中国电影大片自身出发,探索其瓶颈所在.文章从影像和叙事的关系、情节建构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电脑特效和人文精神的缺乏三个方面阐述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译入语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激发观众的观看欲等功能为目的,译者应当采取直译、意译、补译或创译的电影篇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电影离不开观众。电影对观众的依赖性远甚于任何其他艺术门类。有无观众意识,事关电影事业的存亡兴衰。因此,电影观众学的建立与研究,成了电影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是电影创作生产的实践需要,而且也是电影艺术理论的要求。观众学并不局限于观众观众学,始于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