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五四时期不仅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美学精神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点。新的美学精神以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化和大众化为特征。体现在新艺术形象上有三个特点:高扬典型化,摒弃类型化;高扬平民化,反对贵族化;强调科学化,摒弃神秘化。而这些,不仅是属于古代范畴的“近代”与属于现代范畴的“现代”的历史分界线,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2.
审美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场”是物理学关于电磁现象的一个概念,指物体在共振效应下形成的空间形态。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研究中借用“场”来描述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建立了整体——完形观念。审美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而“场”概念也可以而且应该引入美学中来。 近代多数美学家已经注意避免美学史上出现的或单从客体物,或单从主体心一方研究美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与蔡仪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这意味着西方美学中国化或在中国体系化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强调主客一体的重视审美活动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蔡仪的美学体系体现的是强调主客相分的重视美的本质的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共和国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实践美学,基本上都受蔡仪美学体系之后的苏俄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后有人提出“回到朱光潜”,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美学“回到现代”.  相似文献   

4.
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 ,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文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 ,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 ,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意象”这个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的美学。本文认为,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两个方面都集中表现为二位先生对于“意象”的重视和研究。“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契合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在意象”的理论。中国当代美学本应从朱光潜“接着讲”,但是没有这么做。50年代开展了对朱光潜美学的批判。朱光潜美学被不加分析地整个儿撇在一边。朱光潜的批判者(例如李泽厚)并没有真正克服朱光潜的美学,从而也没有超越朱光潜的美学。这就要求我们回到朱光潜(以及宗白华等人)的美学,从朱光潜“接着讲”。“接着讲”不是“照着讲”。“接着讲”是突破,是扬弃,是创造,是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愤”的理论流变进行疏理 ,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了“愤”与创作的关系以及“穷而后工”的审美评价标准确立的原因 ,区分了“愤”、“怨”的不同 ,指出“愤”在美学风格上属于阳刚 ,而“怨”在美学风格上属于阴柔 ,并对“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命题进行现代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福建省美学研究会和厦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前景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4月22日至29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美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刘纲纪等到会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美学工作者分别从“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美学的现代意义”、“美学如何面对变化中的文学艺术”、“美学的现实应用”、“门类美学的当代发展”等问题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否定主义美学”以“批判和创造的统一”为核心,主张从中国现代社会现实提出独特的美学问题,对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进行双重批判和改造,才能实现美学原理的真正创造。以此为坐标考察中国美学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特性在王国维、李泽厚和宗白华的美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审视性地梳理其创造程度的差异,是中国当代美学获得原创性建构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儒家美学思想研究突出了两种研究趋向,一是经典范畴和命题的清理与转换,比如,“兴”、“乐”以及美与善的关系等。研究者不但对其基本内涵作出解释,还多从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出发阐释其现代内涵,在传统范畴和命题与现代美学之间实现理论的对话与衔接,使其在内涵上完成现代转换;二是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比如,儒家美育思想研究、儒家生态智慧研究等。这种研究趋向多表现为从现代美学问题的角度充分挖掘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资源,试图把传统儒家美学资源直接整合于现代美学思想的建构之中,从而实现传统儒家美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梳理,在分析其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探析其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并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异质同构"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渗透.提出在信息时代,我们所理解的格式塔也发生着变化,它不仅仅是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形物与无形物,有形物与声、光、电之间形成的格式塔,对格式塔理论的深入探究对我们解读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格式塔是侧重于研究经验现象中形式与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分析格式塔的内涵及其原则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说明格式塔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对视觉信息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揭示梅罗-庞蒂是怎样把生活体验与表达之间的辩证法建立在对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创造性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的“格式塔”不仅是处于刺激—本能反应的关系之中,而且更是处于一种被知觉—加工的关系之中。这也就是说,它拥有一种在创造性的加工活动中把握被知觉的意义的能力。当然,这种创造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去理解,因为它的目的是激发起其他一些创造,并同时被整合进历史的“格式塔”之中。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推崇知觉的识别与组织作用。该学派提出的“同构论”、“整体性”、“直觉观”原则,从文学接受的角度为诠释文本的意象构成、发掘独特的审美意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至今对诗歌鉴赏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从当前国内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出发,以翻译美学为理论视角,借鉴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及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译者主体性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比兴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比和兴在作为修辞方法时两者有别,但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则比兴有许多共性,都具有用此意象代替彼意象的隐喻特征。用格式塔心理学和美学理论来看比兴思维,能为我们重新阐释古代诗歌经典理论的心理机制提供一个科学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发展及其特征有机地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形式和内涵,甚至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方法。“格式塔”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它认为任何“形”都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而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平面设计的研究课题正是与时俱进的视觉传达活动。因此,不断研究格式塔理论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在各个时期都对我们具有释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传统修辞观和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转喻的概念本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制约转喻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因素。本文认为概念整合,突显,完形理论可以从认知角度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提供解释,关联性和经济原则从语用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转喻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原则,即整体大于部分。汉语诗歌多寓情于物,借助意象表达情感和意境。由于汉英语言存在意合与形合的差异,所以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从格式塔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分析了古诗《商山早行》的三个英译本的意象和意境传递,从而得出结论:汉语古诗的整体意境并不等于个体意象的简单相加。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意境作为翻译的最高目标,对意象和意境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格式塔“完形”。  相似文献   

20.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其核心内涵是强调整体的“格式塔质”和知觉的识别和组织作用.该理论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以及“闭合性”原则对于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予以了新启发,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诗词在译语语篇重构过程中对原诗“模糊”的“境”、“象”、“意”的处理以及模糊美的再现必须基于充分保留原文模糊的“格式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