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陈玉为《楚辞》作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以往的注家不满,二是寄寓自己的家国之痛和终生未展抱负的感慨。李氏的训释原则虽为"笺注",但却是根据篇章的需要有所侧重。正文笺注除了沿用传统的训诂方法之外,其中较为重要的特点有两方面:结合多种方法,注重篇题章句文意的贯通;坚持了驳旧解误的标准,并将之贯穿于以《天问》为重点的字词、章句的阐释或疏通。《楚辞笺注》的不足,主要在于存在不少主观臆断或穿凿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2.
历来学者公认《天问》难解,已有诸说颇多歧义。本文作者审合各家之言,详考史料,细究真伪,揆情度理,对《天问》的写作时间、创作意图、作品中的问王与自问等问题,作了一些新的论证。文章还就《天问》中几组疑难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高质量的教材,但也难免存在一些欠妥之处。本文对该书应注而未注的部分字词进行了补注,对部分不当的注释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闿运在《楚辞释》中求新尚奇的注释,其时代背景是清末公羊学派学术风气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注释篇目中将宋玉的《高唐赋》入选;注释体例简单而具体注文随意;中心内容贯穿求新尚奇之说,且在字词注释、章句说解、篇旨说解等方面均有明显体现。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崇尚新颖奇特带来附会之弊。  相似文献   

5.
词汇教学是医古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汇解释的准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句子乃至篇章文意的理解。故而在词汇义项的选择上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文法,做到文理兼通。段逸山教授所主编的七版《医古文》教材较之前版,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但其字词在注释方面仍有可供商榷之处,故引古人例证,作一家之言,以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6.
屈原曾撰哲理诗《天问》,就宇宙万物起源等问题,提出疑问。柳宗元作《天对》以答《天问》,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思想:元气自然论,“无中无旁”的时空观,“阴阳自斗”的矛盾观及其对天体结构和一些天文现象的独到见解。本文拟从科技哲学的角度作一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评注《楚辞》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屈原遭遇产生共鸣并为其作品所感;二是不满旧注;三是宣扬儒家清廉节操的需要.此书的主要评注方法是先总后分,既较注重点明章句之间的相承关系、字词章句的比喻义,以及作品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注重在阐发新意的同时兼驳旧说.其评注的不足主要是任意删减《九歌》篇目和一些说解错误.  相似文献   

8.
黄侃《咏怀诗补注》突破以史证诗这一传统注释方法,立足于诗句本身阐发诗意,纠正了前人的不少牵强附会,为阮籍《咏怀》诗的注释开辟了一条新路。黄先生对诗歌比兴的见解值得注释者重视。但是,完全抛弃史实,忽略《咏怀》诗以古典言时事的特点,也使得他对《咏怀》诗一些篇章的解释不够明确。  相似文献   

9.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10.
自两汉以降,人们多将对《天问》之解释付诸文字,其著述亦呈现为"文注"形态.明人萧云从、清人门应兆将图像纳入研究视域,创造了《天问》阐释的新形态——"图注".这种注释形态在结构上呈现为"左文右图"式样,其所绘图像多典而有据,且进行过超时空、非线性的多维缀合;在功能上,其承载着注家籍图画以知得失、明治乱的鉴戒意识,肩负着将《天问》文辞深奥意蕴予以具象化图现、文本关键情节予以孕育性描绘之任务,并与本文形成佐证、补充关系,以产生审美张力."图注"扩大了《天问》在市民阶层与知识群体中的影响,拓展了"注骚"与"读骚"者的审美视界,丰富了中国古代经典阐释之方法,具有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问》中的"爰",王逸注为"於也",人们习而不察,但这个解释实际似是而非。因为《天问》是以质问的方式行文,疑问代词成为全篇语法的结构主体,其中"爰"大半充当疑问代词,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方式,作状语,构成全句的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天问》犹如藏民族《世巴问答歌》,是在神事活动中形成的楚民族的问歌体创世史诗,属于巫史文献的范畴。屈原是其传承者、整理者和传播者。由于祠庙壁画与《天问》内容基本相同,屈原把《天问》的问歌部分写在壁画上,又由于《天问》问和答的句式几乎完全相同,所以没必要写出答的部分,造成《天问》有问无答的假象。楚公室之人将其抄录、传唱,崇为经典,使文本形式的《天问》得以传世。《天问》是创世史诗,其连环式结构使《天问》整体结构"井井有条",而具体叙事偶或"文义不次",因而被后世以"错简"论之。  相似文献   

13.
明袁仁《毛诗或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目前国内仅见清道光晁氏本,少有学者问津。然其作为流传至今的《诗》学小传,受明代佛道大兴、文人好尚“市隐”及袁氏家学影响,在解诗主张、字词阐释和解诗路径上,都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朱熹《诗集传》大有不同,颇具独特之处。其力推复兴汉学,并于此基础上补苴罅漏,对诸多字词再提新义,进而申释《序》旨;以“悟”为法,尤重解喻,通过生动浅近的形象阐释,串起字词句篇上下之义,引申出诗外之“意”“味”。这种守正创新、不囿成法的风格,不仅在明中叶《诗》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而且对于现今《诗》学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在内容上虽进行了一些增补修订 ,但在词义注释方面 ,个别地方仍有欠妥之处 ,本文指出其误注 4条 ,每条均作简要分析 ,并给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自汉武帝实行儒术独尊政策至东汉末年三百年的时间里,《管子》的研究成果不多。其间,司马迁、刘向对《管子》的探讨,如《管子》与管仲的关系,《管子》的早期流传,《管子》的思想指向、文辞特征等,在整个《管子》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刘向对《管子》的编校更是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管子》散篇传播时代的结束和其定本传播时代的开始。由于司马迁是在为管仲作的列传中提及《管子》而非专论,刘向写的《管子叙录》又有交待未清之处,因而留给后世学者许多难解的疑团。  相似文献   

16.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 ,与刘勰《文心雕龙》齐名 ,代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者、注释者甚多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本。其特点是 :考据精约 ,论证严谨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 ;引述宏富 ,材料齐备。虽然在人事考证上存在一些值得再商榷研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玉 ,吕校的精约详实还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7.
戴震《屈原赋注》和王逸《楚辞章句》都体现出对屈原的推崇,但对屈原作品的看法与解释则是异同互见。注释尚简是两者的共同追求。王逸的《楚辞》注释略微复杂,一方面注者有时引经据典,或对原文作引申阐发;另一方面又主要是对本文字词进行疏通,但仍以简明为主。戴震对于训诂的主张是贵精不贵博,解释时往往不考证。将屈原作品"经化"也是两位注家的相同之处,但程度不同。王逸的解释其经学意味更浓。解释范围方面,两部注解也有出入。在解释方式和方法上,戴震的注解体现出新的特点,如方式上主张根据对象不同的文体而采用不同的解释,方法上有因声求义、"在楚言楚"等。戴震对训诂有理论探讨,因此其训诂实践更富于自觉性。  相似文献   

18.
以郭锡良等人主编的1999年版商务本《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认为该书虽然修订了一些词语注释方面的错误,但是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以举例的方式,对书中将古今字与同义词误作通假字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19.
以超星数据(1949-2018)所检索的675篇以《鲁迅全集》注释为研究对象的期刊文章为中心,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比对、统计,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鲁迅全集》注释研究论文的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作数据化分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版全集修订后的第三或第四年间,论文年发表量约30篇左右;北京、上海、山东是注释研究的重镇;《鲁迅研究月刊》是刊载此类文章的主要期刊;对注释订误与补注是《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主要角度。研究表明,注释修订人员专业分布不均、科研单位重视程度等因素都对注释修订具有重要影响。探析《鲁迅全集》注释研究的问题与轨迹,整合相关研究资源、重视修订人员专业的多元化,才能为今后更好地修订《鲁迅全集》注释夯实基础,彰显"国家工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国至南朝间 ,出现了多种记述岭南的专著。遗憾的是这些著作都散失了 ,现在我们只能从类书和注释的引文中看到一些条文。而古人引书不甚规范 ,或省略作者姓名 ,或简称书名 ,或改动文字 ,令后人辨识造成困难。清代学者开始对此作了许多辑佚、考证工作 ,成绩显著 ,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就《始兴记》、《交州笺》、《交州记》和《吴时外国传》等的作者、书名问题 ,试作考订 ,企能补前人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