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仔花是闽南与台湾特有的民间技艺及闽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对春仔花的形式类型与发展脉络作一番整理与阐释,挖掘其中蕴含的闽台文化变迁和艺术流变形态,探究其在闽台两地蛰伏与蜕变的过程,对比闽台民间春仔花技艺传承与保护方式的差异,探索适合两岸民艺的现代发展之路,促进闽台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每一种民间习俗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原因机制.哭嫁这种在现代社会还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同样也印证了这一点.本文认为哭嫁是婚礼的辅助仪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现代哭嫁应该更多地发掘其艺术价值,使其可以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传承下去,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优秀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4.
闽台两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闽台民间童谣承载着闽方言丰富的文化信息。梳理闽台童谣的历史面貌,描述其在当下的传承状况,有助于认识童谣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地域特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剪粘是闽台独特的民间美术形态之一,它的区域性特点使其长期不为人们所关注。针对闽台传统宫庙剪瓷雕的艺术形态与现状,对闽台传统剪粘艺术的历史渊源、装饰技艺及工艺特色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发掘和认识剪瓷雕艺术,进一步感受闽南民间美术所涵盖的原创魅力和审美视角,不断增强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闽南童谣源于民间,是闽台亲缘的重要纽带。闽南童谣生动活泼,表现力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承载着闽台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透视闽台文化的一个别致而重要的窗口。闽南地区虽就闽南童谣的保护和传承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作用不明显、效果也不理想,还需要以政府牵头,整合和利用社会、民间资源,系统性、长期性、无功利性、创造性地开展保护传承工作,保持地方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感召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间绘画题材多来源于乡村、牧区、林区,是在农田生态、草原生态、森林生态等特定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生活条件下创作出来的。东北民间绘画在不同类别的绘画表象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特征:年画色彩绚丽,年味十足;有着乡土性的艺术风格和内容,以及浓郁的东北地域性;题材多反映淳朴的民风习俗。东北民间绘画中的绥棱农民画、吉林东辽葫芦画、辽宁铁岭指画、内蒙古扎鲁特版画等,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与风格,还经历了一个传承流变的过程,在发展中基于创作原则而不断创新,为繁荣民间美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东北民间绘画多数已经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有亟待申报遗产的项目,如大连庄河农民画、金州农民画等。这些民间画在当地都有代表性,已经具备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只要继续深入挖掘,找出活态传承人和传承过程,其申遗成功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8.
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色彩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的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艺术文化、民俗风情等表现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中,民间服饰色彩是表现这种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的重要形式。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收藏为基础,对其服色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总结得出齐鲁地区民间服色符合汉民族传统的色彩审美文化观,传承了汉民族尚红的文化习俗,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色彩搭配艺术和形式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9.
闽台两岸有着共同的传统节日习俗,并通过宗教祭祀、喜庆表演与社会交往娱乐等传统节日习俗等现象得以充分呈现。它们同祖而相承,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闽台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与维系功能使其在加强两岸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11.
以生活于桂北地区华江瑶族乡的过山瑶婚礼彩话为调研对象,分析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的活态传承与民间礼俗紧密相关,它建立在渲染仪式氛围、抒发人民群众情感和强化族源记忆等现实功用的基础之上,有赖于传承人的延传、创新以及多元媒体的传播。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机制是契合过山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支点,也是协调社会关系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模式。对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的拓展研究,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春仔花是闽南特有的民间技艺,极具地域文化色彩,是闽台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本文对春仔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工艺、造型特点、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传承与开发的对策,着力推动海西文化产业建设、促进闽台民艺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16.
淮阳泥泥狗是随着太昊陵的祭祀活动而诞生并传承至今的民间文化瑰宝,是我们的先民在原始图腾崇拜习俗作用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凝聚着原始图腾艺术生动而丰富的民间记忆。淮阳泥泥狗图腾的造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兽共体、人禽共体以及兽禽互渗,其造型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艺术美,并寄寓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泥泥狗的图腾原型及其图腾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是保护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必然需要,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民间剪纸是我国传统生活中最普遍、最原始、最具文化象征的传统习俗之一,是以劳动妇女为主要传承载体的一种流传年代悠久、蕴藏量丰厚的民间艺术形式。柳林作为北方民间剪纸的重要分布区域,其民间剪纸深受秦汉艺术古风的影响,形成了其独有的博大雄强、粗犷浑厚、自由简洁的气魄和古朴风格特征,因此,追溯柳林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探讨其文化贡献,分析其民俗类型,对民间剪纸文化的传承、发展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神仙道化剧是戏曲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元杂剧、明传奇文人表现神仙追求的精神志趣不同,民间小戏中的神仙道化剧更多蕴含了一种传承、存载于民间信仰、习俗中与当地百姓生存空间和生存理性有直接关联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文化观念。这主要体现在它特有的仪式性、教化性等功能特点上,而这正反映了民间信仰对戏曲神仙道化剧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化、历史、艺术、心理等视角出发,阐述了土家族节日的种类、聚戏习俗和土家族节日民俗环境对民间小戏的影响,揭示了土家族民间小戏与岁时节日习俗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家族岁时节日习俗对土家族民间小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新乡九莲山的帐盘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其创作题材包罗万象。可以分为传说故事类、神话人物类、神话动物类、动物类、星象类、植物花卉类等;其构图方式非常灵活,主要有单独构图、连续构图、混合构图等;其创作技法质朴、单纯,多数帐盘采用墨线勾勒填彩的简单技法,具有民间美术的特点。九莲山帐盘是宗教信仰的实物道具,也是宗教信仰中的民间美术形式。从艺术题材的来源看,九莲山帐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变相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