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当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前进的今天回顾“五四”时,感到它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遥远是时间上的距离,从那时起,已经历了四、五代人;亲近是精神上的“神会”,“五四”先驱们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当前仍然有紧迫的启蒙意义,仍然是改革开放所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这种矛盾的现象启示我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人格的塑造,要远比经济、政治的变革来得困难,虽然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也必然伴随着重重阻力和困苦。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繁盛期一般出现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剧变触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几乎使人人都成了悲喜交集的剧中人,使人人都成了躁虑不安的思想者,使人人都成了情感激荡的准诗人.这样的历史时期多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期.这样典型的历史时期,在欧洲,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3.
论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青春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翼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精神渊源。在不同层面的历史合力汇聚下 ,大革命时代呈现出与“五四”既相似又相异的青春品格 ,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 ,正是一批富有青春人格精神的激进青年敏于时代召唤的积极应答。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其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两方面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它对于中华民族近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一再引起人们常忆常新的反思。作为爱国救亡运动,“五四”门政治目的在其后三十年便告实现;但是作为思想启蒙运动,“五四”的文化目的在其后七十年间却并未取得应有的进展, 以至于今天人们遗憾而惊异地发与现,自己竟然面临着与“五四”先辈们本质基本相同的文化障碍与困惑。改革、开放已经十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科学文教的发展,遇到人们传统的守旧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的顽强阻碍。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又面临湮没不彰的厄运。在这样的时候,对“五四”精神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无疑是大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打倒孔家店”,这是七十多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口号。它标志着“五四”一代人在用一种全新的现代眼光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与先秦百家争鸣颇为类似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中国数千年来树立起来的民众心目中的“上帝”(孔夫子)遭到空前的猛烈抨击,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人生态度、文化品格遭到前所未有的翻转。这样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这样一股全面反孔的潮流,在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和评价时,有学者认为“打倒孔家店”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应将“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正名为“打倒‘孔家店’”。这种用改变历史事实的方法来求证五四文化先驱者对孔子的态度与现在对孔子所做的科学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动态、西方思潮、文化冲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局中,五四那代“不安本份”的知识分子,终于打响了本世纪初思想领域中惊天动地的第一炮。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旷古未有的思想风暴,希冀变革这个古老而悠久的社会。这场思想风暴势头之猛烈,力量之巨大,影响之持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流变中屈指可数。尽管中国自两千多年前政制统一,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皇权权威确定之后,反抗、反叛和变革时有发生,统治体制亦多番江山易人,但社会古老的权力结构却依然如故,甚或在历次劫余中重新构造出比上一轮权力结构更为强大和僵固的结构,继续以千年固有的精神和方式统治着中国社会,衍成一个“超稳定结构”。然而,这一结构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动摇和病变,至辛亥革命时已摇摇欲坠,继尔毁灭。“五四”新文化运动体现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犹如雷霆万钧的风暴,进一步席卷了旧权力结构和旧政治价值合理性。我认为,“五四”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追求现代文明的政治价值合理性。本文拟从这个视角出发,分析这场新政治价值合理性的风暴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冲击以及它的遗产。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嬗变张炯·新中国文艺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文艺思潮产生急剧的嬗变与尖锐的斗争不是没有历史原因。当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氛围都发生除旧布新的深刻变革时,文学思潮作为意识形态最敏感的一个部分,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在旧中...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我们几千年古老的民族历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因为它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涅般木式的变革与新生;“五四”时期是20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它为中华民族再造了青春品格与现代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郭沫若评说“五四”是“旧时代的人所痛心疾首的洪猛时代,新时代的人所讴歌鼓舞的黄金时代”。①“五四”在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多方面的,既包含着政治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又包涵宗教哲学的、教育文化的。然而,在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中,“新文学的提倡差不多成为‘五四’的主要口号”②,文学革命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五四”前后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出发,具体分析论证了“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是由通过变革文学来变革民族国家的政治与创造适宜于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的新文学等多种历史合力作用下的文学潮流,内容、形式、为人生,表现自我等诸多历史因素得到了合谐的统一。但是随着打倒旧文学后,在建设新文学的过程中,又逐渐显露出它们的分歧,从而构成了新的文学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整体观的提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长河,至本世纪初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变故。不仅时代的河床改变了它的流向和流速,而且,由于外来文学新源流的汇入使水质也有所改变。“五四”以后,中国文学传统的生命力以崭新的面貌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到今天,又有了近七十年的历史。五四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习惯以政治的标准对待文学,因此把新文学史拦腰截断,形成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它使两个阶段的文学都不能形成一个各自完整的整体,妨碍了人们对新文学史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3.
从1949年到1976年,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和文革的终结。在“五四文化”与“解放区文化”两大文化的接缝处,新诗史在“当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它不仅成为文化调整政策的对象,更承担了在这一调整中歌唱与礼赞的使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从没有如此的密切过,文学也从没有如此得心应手地配合着政治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对当代中国这一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的深入考察,就不能说进入到了当代文学之中;如果脱离开对与“运动”相关切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念,很难说透彻了解了这个时期诗的主题、题材、艺术形式、审美情趣,以及…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五四运动不仅是伟大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伟大的文化运动。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五四”文学革命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已经从幼苗成长为大树,而且已经历过从新民主主义文学到社会主义文学的质的飞跃,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拿今天的革命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相较,从整体说,无疑是大大地前进了。但是,先驱者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卓越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来回顾“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仍然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市文联、作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举行“庆祝郭绍虞执教和从事文学著述七十周年”茶话会。九旬高龄的郭绍虞教授与一百五十多位著名的作家、教授、文艺理论家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欢聚一堂,显得分外精神。郭绍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早在“五四”前后,郭绍虞教授就驰名文坛,一九一六年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清诗话注读本》。时过三年,又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体育史》。他在二十年代和茅盾、叶圣陶、郑振铎等创立文学研究会,三十年代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七十年的执教治学生涯中,郭绍虞教授相继出版了《战国策详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语文通论》、《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于1989年3月15—17日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集中就“五四”精神与实质,“五四”传统与知识分子、“五四”人物再评价,“五四”运动与新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讨论观点的纪要。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租界化的上海是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气候有密切关系。租界化的上海具有左翼文学思潮所必需的社会阶级构成模式和政治语境,租界的文化风尚和商人的投资,对左翼文学思潮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左翼文学思潮符合大部分租界作家的精神状态和租界人的文化心理。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相似文献   

19.
一个文学思潮的出现,有其现实的原因从而保持其独立性,但它不可能脱离历史,它必然能在历史承续演变的时间序列中占据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文章指出革命文学并不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叛者,它在精神特征方面与“五四”文学革命有着血与肉的联系,其精神特征是人的不断发现与文学作品中个人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20.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