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苗语领属结构被领者上无定标记词不仅具有数量和不定指用法,还有非数量、非不定指的主观非数量评价语用意义。这种用法在词汇上表现出被领者与领有者的所属关系具备唯一性或整体唯一性特征,句法语义上表现为可删略性,篇章上表现出语境的评价性匹配。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语言的领格类型来观察现代汉语被领者带有定/无定标记词的特殊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领属结构既有类似于限定性领格语言的特点,也有形容性领格语言的性质.它是一种类形容性领格特点的限定性领格语言,这一表现可能与汉语量词的描摹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Freeze等学者认为自然语言的方位句和存在句/领属句有相同的底层结构,最终的句法结构取决于到底是对象论元还是方位成分移位成为句子主语。Harley认为,方位句和存在句/领属句不一样,前者的介词含语义成分LOC,后者的语义成分含HAVE,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HAVE,有HAVE的语言才允许双宾构式。Harley认为BE+HAVE形成have,但没有研究BE+LOC形成什么。本文论证英语的BE形成系动词be,BE没有和LOC结合,后者包含在介词中,英语无单纯的LOC,汉语的动词"在"是LOC的体现,是BE+LOC形成的静态动词;动词"到"是BECOME+LOC形成的肇始动词。  相似文献   

4.
关于助词“他个”的来源, 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双宾语结构“V+他(间接宾语)+(一)个+ N(P)(直接宾语)”中“他(一)个”的虚化, 笔者认为这一结论还可以商榷。从语言的历时演变来看, 助词“他个”的来源其实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化的, 即它实际来源于领属性结构、复指性结构和双宾语结构中的“他+一/这/那个”的凝固与虚化。换言之, 语气助词“他个”的最终形成实际是这三种结构历时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上古“属”为“连接”义的“Y+属(+于)+X”结构具有向领属结构发展的天然优势,随着其中的Y发展为定指的具体名词、X为控制Y的指人名词,语法化为Be型领属结构,其来源属于目标图式。历时来看,该结构是谓词领属表达中的次要结构,其中可以出现的谓词有多个;在典型的两大领属关系中,主要表达占有领属,不表达领有者为无生命体的整体—部分领属。  相似文献   

6.
西安话中存在"V/A+人"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的不同发音具有辨义的作用。读本音时为动宾/偏正结构,结构松散,可加入其他成分进行扩展,应为短语;读轻声为"自感结构",结构具有凝固性,具有表示主观上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的功能,"人"类似于后缀,具有标记性,整个结构有词汇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我那个前妻”格式中的“那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那(个)前妻"等格式中的"那(个)"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指示意义(远指)外,还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任意性因素.同时,由于领属性定语的存在,该结构中的"那(个)"指示作用相对弱化,其主要功能是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起连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助词"的"具有了某些语法共性,有成为领属性定语标记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汉语被动/处置共现句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动/处置共现句自宋代开始使用,以"被"字和"将/把"字共现句为主,而与"吃/教(叫)/给"字共现的情况比较少。明代是共现句的鼎盛期,清开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其语义结构表现为:领属关系、等同关系、复指关系和包含关系。  相似文献   

9.
“动 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都比较复杂。现有的关于该结构的描写已相当细致、全面,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这是因为:(1)详细的描写必然导致条条的罗列,这常会使汉语水平有限的初学者望而却步;(2)单纯的描写只能告诉学习者“是什么”或“有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如为什么“写上名字”和“写下名字”表示的情景是一样的?为什么是“回答 上”而“答应 下”?这些现象属于语言习惯还是秉有理据?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动 上/下”结构的语义和用法进行分析,并就教学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学者把"来着"看作是时标志或体标记,认为"来着"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近过去"或"完成体"。但是语料显示,"来着"在句子中既不表体,也不表时。"来着"句中的时体都有相应的成分来承担,"来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手段,它的使用,在语法上不是必须的,去掉之后对语句结构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语旁称代词"别人"在南北朝译经中已见用例,隋唐时期,用例逐渐增多.到元明清时期,"别人"已在口语中取代了"他人"的位置."别人"成为旁称代词系统主要成员后,汉语旁称代词系统出现了由"别人、他人、人家、旁人"构成的新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不定方程1/x+1/y=b/a有解的充要条件,确定了解的构造和在特殊条件下解的个数。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是主张“字无定类”的。但是近60年来一直有学者认为《马氏文通》也主张“字有定类”,或者说《马氏文通》既主张“字无定类”又主张“字有定类”。其实.《马氏文通》中只有“字无定类”说,而根本没有“字有定类”说。《马氏文通》既然主张“字无定类”,它就不可能再主张“字有定类”。  相似文献   

14.
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有”可以带兼语构成兼语句 ,这种“有”字句中的兼语一般是不定指的。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可以带定指兼语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在复句中充当分句 ;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单句  相似文献   

15.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论及英语里的指称现象,结合有定性(有定和无定)与数(单数和复数)构成的两个维度,重点给在英语中形成的类指识解分成四类,即:无定单数类指、无定复数类指、有定单数类指、有定复数类指。并尝试从认知的视角对各种类指手段的语法功能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古代典籍中的“正始之音”或为玄学概念,或为音乐概念,或为文学概念。作为玄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魏晋清谈风尚;作为音乐概念的“正始之音”,指具有中和之美的纯正音乐;作为文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作品寓意深邃,内容纯正,风格古雅,音节谐美。“正始之音”作为典故用时又常指一种优良传统。因此,将“正始之音”作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代称并非不可,但易引起混乱,须加以明确界定及必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说"那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个”在表义上具有临时性,而在指称方面也颇具特色,既能指代确定的人或事物,又能指代不定的人或事物。从语用功能上来看,“那个”能使用语含蓄、得体和用语经济,能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  相似文献   

19.
“无定本”是指由于删改行为所导致的文学文本改写形式 ,这一文本策略具有实验性、反讽性和实用性的多重效果。保持文学作品永恒无定本是 2 0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难以抗拒的文化需要 ,它既丰富了文学史的文化内涵 ,又模糊了文学史面目 ,从而对文学史叙述产生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继续研究决正定矩阵的理论,定义了复数域上的广义次正定矩阵,讨论了它的一系列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