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是四川省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首次发现石棺葬是在民国初年。随着石棺葬不断出土,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者多有讨论,但目前仍无定论,有羌人、戈人、冉駹夷等说法。本文试从地理分布范围、石棺葬出土资料、文化特征以及羌族传说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石棺葬人群与汉代冉駹夷、唐代嘉良夷以及先秦以来戈人的关系,以窥探其族属族源。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自民国初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随葬品既有北方草原色彩又有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的特征,故学界聚讼不已。但综合来看,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更具有蜀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这种“复合型文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边地文化的地理和资源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半农半牧的边地文化受到相邻农业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古蜀人的迁徒及与西南各族的融合 古蜀国居民是各民族的融合体,从执政者的变迁上就可以看出。蜀王蚕丛“居石室”、死作石棺,看来是一个石棺葬民族。蚕丛最初主要活动在青衣江,岷江上游一带。蚕丛氏部族的南迁西移当很早,起码是战国以前。到柏灌,鱼凫的时代,蜀人从事渔猎生活,鱼凫猎于湔山,主要活动在今灌县境内即岷江中游地区,鱼凫猎于湔山,得仙道,仙去,“蜀人思之为立祠。”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鱼凫部落又失掉了手中的政权,而率部迁往他处居住。既  相似文献   

4.
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的“石棺葬”,通常为挖一个长方形的墓穴,以厚约半寸的板岩石若干块作“棺”的四边和底板,将尸体及随葬物有次序地放进“棺”内,上面用一块或若干块薄石板作盖板,再盖上土。这是一种独特的墓葬方式。 本世纪三十代末期,冯汉骥教授在四川岷江上游首次发现并清理了这种石棺墓。解放后,川西南地区的宝塘、巴兴,茂汶、汶川、木里、盐源、西昌、渡口及滇西北地区的禄丰、楚雄、祥云、大理、永胜、德钦等地都发现了这种墓葬,并及时地进行了清理和研究工作。对这种独特葬俗的综合研究,为我们弄清西南地区社会历史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岷江上游的石棺墓,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汶三县的岷江两岸,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被发现。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些石棺墓的时代,“大致是从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①。关于墓葬主人的族别问题,自四十年代开始至今,争论颇大,有氏人说,吐谷浑人说,葛羌人说,蚕丛人说,汉人说等等。本着党的“双百”方针精神,笔者提出与上诸说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并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迁徙之路和当代两族聚居区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群,通过分析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料,加上汉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论述了滇川藏横断山脉地区所发现的石棺葬与藏族和纳西族这两个民族的先民之间的关系.另外,通过在这些地区的石棺墓中所发现的绿松石等器物,对藏族、纳西族共有的一些宗教文化现象进行独到的分析,认为这些地区发现的石棺葬习俗与作为藏族和纳西族共同祖先的古羌人中的牦牛羌、白狼羌以及本教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对岷江上游典型流域研究区实地踏勘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ETM和ASTER遥感数据、地面实测数据和常规观测数据等资料,结合森林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岷江上游典型流域林冠截持降雨遥感信息模型。以遥感图像中单个像元作为测算单位,对模型参数叶面最大持水度、覆盖度、叶面积指数(LAI)进行了计算,并对岷江上游毛儿盖地区林冠截留降雨量进行了反演。并利用研究区实测数据、生态环境本底遥感调查数据和水文气象数据对上述模型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反演结果精度较高,能较好反应研究区植被冠层截留量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引言 在祖国四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岷江上游、杂谷脑河及少数支流沿岸的二级台地上,密集的分布着一种以板岩或片麻岩石制成石棺古墓。虽早有人对随葬器物做了报道,但是器物的来源多数是采集的,而且出土情况不明,对从事该州民族历史的探索是难以作为依据的。但自七十年代以来,相继进行了科学的清理工作,并详细的揭示了这种古墓葬的文化内涵,这就为研究该州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岷江上游曾在本世纪30年代发现过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中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岷江上游新出土的另一尊南朝佛教造像,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岷江上游与南朝的陆路交通,以及成都造像式样与西域佛教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富集,其代表性历史文化资源要而言之有五:大禹文化、蜀源文化、江源文化、羌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应该充分整合资源,加快岷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基本思路是: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抓好基础研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精心设计特色文化旅游带,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和形式,多渠道拓展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空间;分层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和群体,夯实岷江上游文化旅游社会基础;集中组织和营销;打造大型岷江上游文化旅游集团。    相似文献   

11.
古蜀汶山考     
"汶山"对于古蜀文化研究,不但是一个重要地名,也是一个重要的疆域。该地域无不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数代古蜀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汶山是"三星堆"青铜器的铜资源的重要开采和冶炼地之一,也是黄金、玉石等原料产地,对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相关历史材料中都提及到了汶山,如《蜀王本纪》中描写到的"望帝(杜宇)治汶山下邑,曰郫化",其汶山指的是哪里?所提及的"郫化"又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的探寻都将为古蜀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经作者对龙门山的岷江流域、湔江、石亭江和北川湔江流域多年实地调查和相关史料查阅,从2006年至今,虽然中间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山河改变、人文失常,灾后重建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格局,但作者对"望帝治汶山下邑"的汶山,有了一定的区域概念,即:东临成都平原,西以岷江河谷和北临北川湔(戬jiǎn)江河谷,北起北川县曲山镇(涪江上游),南至都江堰宝瓶口和关口。  相似文献   

12.
四川岷江、青衣江流域曾陆续出土大量汉代石棺墓,发掘单位或研究学者大多认定,墓葬当为古羌人遗留,甚至将石棺等同羌人文化,并认为此说已成考古学界的定论。从近来族群研究与民族考古学视野而言,这批石棺墓群的族属值得再思考,从墓葬形制的混合多样性,随葬品来源分散广大区域的现象,确实反映出两汉时期川西地区复杂的族群接触,在漫长互动过程中,被泛称为"羌"的当地民族有所谓"汉化"现象。但另一方面,更不能排除被视为主流中原汉族,在当地却为"少数民族"的中原汉人,由于徙民或互市与当地民族长期族群接触,因而"羌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自秦汉以来,就居住着羌族,他们世代相沿,繁衍发展,不断地与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互相融合,发展了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为丰富祖国的文化,创造祖国的历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仅就宋代岷江上游的羌族基本情况作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4.
岷江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源头,保护、传承和研究岷江文化,对于推动岷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岷江文化,是基于岷江流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以及沱江上游)与成都平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依据内在逻辑演进路径,岷江文化大抵可以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孕育期、初步形成期、融入中华文化一体化进程期、鼎盛期、曲折发展期、新旧杂陈剧烈变化期、复兴和繁荣期。  相似文献   

15.
大同发现的金代张澄石棺铭显示其所属的张氏墓地是按照五音姓利原则来规划的。在燕云地区,类似的资料还有辽代两例,并可溯源至唐代。这说明燕云地区的五姓葬法,系唐、辽、金一脉相承而来,与中原北方地区宋元墓葬习见的同类葬俗并为唐代以降之两流。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岷江上游羌族中一直通过传唱而保存着历史传说“羌戈大战”,此传说是岷江上游羌族的重要历史记忆.通过辑录和整理不同版本的“羌戈大战”传说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包括古羌人的迁徙、羌戈各自的民族特点、羌戈间的相互交流、羌戈大战的具体情况、大战后戈人的去向等诸面相,从而大致勾划出古时羌戈关系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7.
<羌戈大战>作为广泛流传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民间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蕴涵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简要阐述了"羌戈大战"故事的流行范围、社会功能、情节类型等,并试图从族群关系层面,解析<羌戈大战>中隐含的岷江上游古羌人与"戈基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林草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概述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地貌不稳定性、人口过度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最后提出了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综合改良措施,构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体系,加强法制监督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六公里的地方,南傍骊山,北依渭水。一九七四年以来,在始皇陵东去1500米处,发现了为他从葬的一组陶俑坑(图一)。经过近几年考古工作者的探测、试掘,确知它是一组拱卫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非遗"名录《羌戈大战》,多年来被视为羌族先民由北方南下岷江上游战胜当地土著"戈基"人而定居其地的重要证据。本文经深入分析认为,现今流传的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及其传说内容,以羌族英雄史诗《迟基格布》传说为基础,融合了"野人"传说、羌族部分先民的南迁祖源记忆和"白狗"羌人东迁进入岷江上游时与戈基人的战争传说等内容。《羌戈大战》的主要内容源自"迟基格布"南征传说,应为"迟戈大战",反映的是岷江上游羌人部落之间的战争而非异族间的战争。迟基与戈基同为本土古蜀人支系"冉駹"部落,羌族自称的"尔玛"、"日麦"为"冉駹"的同音异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