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死亡"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死亡之于存在意义的投射具有三个维度:建构死亡自身的源始根据,即"存在维度";终极可能性问题的生存论筹划,即"此在维度";历史性"能在"的死亡现象学还原,即"人之维度"。从这三个维度洞察"死亡",可以将诠释学和现象学融汇于同一参照系。而海德格尔在"死亡"思想意蕴上的变迁,则是"存在"意义在这三个维度框架中的交错重现。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的后现代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存在着相同点,亦存在着不同点。我们可以分别从本体论的角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意识形态的本体论维度,齐泽克和马克思都为其意识形态理论论述设定了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元对立的假说,即意识形态(虚假)与现实(真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但不同的是: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更偏重于从现实的意识形态属性出发来揭示实在的幻像属性,而马克思则更加偏重于从批判意识的虚假属性出发来凸显实践的首要性;其次,在意识形态的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强调的是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批判和改造的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的是具有伦理和审美色彩的“穿越”策略。  相似文献   

3.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的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高理论关注,这种关注贯穿于二人对唯物史观、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深层把握。面对绝大多数劳动者遭受资本奴役的现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来探讨人如何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的现实途径,认为无产阶级自身是走出这种奴役的主体,而共产主义则既是人类所要通往的"真正"生存状态,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运动过程。从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入手分析,既可以深入理解唯物主义的生存论意蕴,也可探析马恩人学思想的深层内涵。其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的重要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认为,社会现实总是在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的作用下形成,即现实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而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存在并不等于社会现实本身,因为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分裂"。这种"分裂"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现实的分裂,并且这种"分裂"是不可弥合的,它只能通过"社会征兆"观察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妇女是人这个存在物的一部分,妇女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子系统。是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自由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生物学意义的自由 ,即有机体能够不受约束而无任何障碍地行为。这种自由是人和其他一切动物共同具有的。它通常要受到两种条件的限制 :一是要受到有机体自身的生理条件和活动能力的限制 ;二是要受到与其生存相关的环境条件的限制。就这种自由而言 ,人与动物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别而不存在质的差别。在自由形式上 ,可以将人与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的 ,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这是人类特有的自由形式。法律意义的自由根源于人的族类竞争的生物天性和社会协作需要这一相互矛盾的存在状况。从本质上讲 ,法律的宗旨不是为了限制人的生物学意义的自由 ,而是为了扩大这种自由的范围 ,因此 ,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并非独立于生物学意义的自由 ,它实际上是为人的生物学意义的自由服务并从属于这种自由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境遇,然而历史唯物主义自诞生以来往往被错误地解读为把人排除在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人的本质的落实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改善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回归,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除了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的"历史科学",在基本含义上其实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科学"的接续和推进。两者都是用来规范、指引、守护"自然科学"的,并标明自然科学作为"人的科学"的存在性质。由"自然科学"来想象"历史科学"而构造历史唯物主义,是依照近代哲学原则来规制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建构了自律性。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阐扬这一自律性责无旁贷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将意识形态界说为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自为的3种意识形态,其理论的真实蕴含是指意识形态无所不是,无处不在。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现实指向就是人们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缠绕,相反,人们还必须依赖意识形态而生活。  相似文献   

14.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历史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前景.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求大工业时代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生的理论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揭示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社会根源,并指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和必然归宿,即全人类摆脱盲目的自然力、社会关系以及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革社会关系,建立共产主义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本质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深层本质。如果说“自由、平等、博爱”曾经是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旗帜的话,那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前提”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带有马克思特有的隐性话语.对比他在此前的著作中,交往的主体--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由人本主义的思想转到认为人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个体.而人的交往环境则是社会的普遍异化以及交往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市民社会中提出的,本质上属于政治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哲学理念层面的内容,主要探讨现代社会自由人性的建构问题;其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的内容,主要探讨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文明制度的变革问题。在第一个层面上,马克思否定了经济社会的异化现象,倡导个体的人格自由,从而把自由看做是现代社会的自由人性的建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第二个层面上,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指出市民社会的形式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起的最重要作用,就是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外环境和内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表明,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一场与制度的深刻变革相联系的伟大历史运动。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更是制度文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对如何认识人的发展的涵义及其历史重要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界虽一直较为关注,但却未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必须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把握;人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标尺,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最后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成为一种状态或结果.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基础。拉康的主体是被阉割的主体,主体只有被阉割、分裂,才能进入象征秩序中。主体的阉割是不完全的,总会留有残余,这些残余作为创伤性的原质进入象征界,会形成能指秩序的不一致和空缺。意识形态幻象就是用来修饰、填补能指秩序的空缺,隐藏其非一致性,赋予社会以整合的意义。这种功能是通过主人能指、移情、认同等运作环节来完成的。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穿透意识形态幻象,揭示其运作机制,破除其崇高之逻辑,通过征兆性解读,洞察意识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