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校科研育人视域下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独特内涵和现实境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校科研育人的作用,在发挥科研育人过程中积极地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科学精神,使青年学生能够成为我国高科技创新发展生力军和主力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科研育人视域下青年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对策包括:树牢育人意识,履行责任担当;突出行为示范,做到以己率人;打造育人团队,发挥熏陶效应;注重实践体验,升华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了大学“教育与科研合一”的原则,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何谓一流人才、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具体的科研(教学)活动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通过考察科学活动的各主要环节,认为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判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竞争协作和创新超越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通的育人平台,开展求真、求实与求新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活动,实施面向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针对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改革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包括观念、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形式创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人文与社会知识创新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但更基本的任务是育人,立德树人可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灵魂所在.就目前而言,要积极达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之立德树人的功能,需要甄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增进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启学生现实理解的通道;注重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增进教学的人格魅力;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个体自我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5.
河海大学张闻天陈列馆作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弘扬张闻天的核心价值理念、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凸显特色和优势,陈列馆在育人实践方面进行了4个方面探索:从“表面”到“内涵”,深入挖掘张闻天精神的时代意蕴;从“传播”到“激活”,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从“线下”到“线上”,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从“校园”到“社会”,依托实践基地拓展对外育人服务功能。张闻天陈列馆的育人实践探索,也为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校本资源的社会化、历史资源的时代化、精神资源的实践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呼唤高校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是时代新课题。高校应尽快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笔者认为,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以育人为目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育人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加强管理,改善设施,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健康中国战略面前,推动“思政育人”、引导拔尖临床医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以党建带团建,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学习中,在培养其科研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其科研精神的构建,从“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平台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了以“成全式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将校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能创新思政教育,会取得入脑入心的育人成效。【设计/方法】以电子科技大学校史融入戏剧鉴赏课程的经验为例,从建设要求、培养模式、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为何需要改革,及其在教师主体、教学实践与课程设计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结论/发现】为培养坚定“四个自信”、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时代新人,需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戏剧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发挥学生在戏剧鉴赏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将校史思政元素贯穿戏剧鉴赏课程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第二课堂30多年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它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育人过程集合了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知识育人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设计与经营,需要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其中,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育人目标是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保证活动的方向性和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育人模式、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持续运行;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则为活动提供物质供应和精神支持,确保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从时代的呼唤、教育的任务、学生的需要等方面论述高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从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目前高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遇到的主要障碍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工程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工程训练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来 ,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创新知识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 ,以保证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并注意培养学生各种创新素质 ,鼓励学生创新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话"既表示"意义传播(meaning spreading)",也意味着(思想)解放.真正的对话,其结果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创新教育要通过"对话"不断捕捉学生创造的潜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智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对话"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话能够激起学生思考问题,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在对其他学生解释自己思维过程中分享科学创造的结,通过辩论、解释,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在工科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和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加强学科及学科群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正确界定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建立创新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三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即:转变目标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法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转变师生关系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呼唤高层次创新人才 ;高校的生命力体现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只有构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才能克服人才培养的某些弊端。而途径在于以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发挥研究生潜能为重点。抓根本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改变教师的终身制 ;抓基础尤其要解决好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 ;而解决好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抓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抓潜能就要突破只会运用单一学科知识的现状、突破课堂灌输过多的局面、突破原有的培养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宽厚的理论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树立"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理论探究、教学实践、科研操作式的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8.
就工程制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指出应在制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福州市6所中专学校863人(男生501,女生362人),进行了近1年的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调查研究,旨在提高体育运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调动学生直接和间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甚至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就理工科高校本科教育群体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思考,阐述了构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功能,构建评估体系的基本要求,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指标项目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