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2.
两汉之际窦融保据河西的初期,各种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通货膨胀问题的困扰。及至建武五年以后,河西经济逐渐复兴乃至繁荣。《后汉书》中所描述的河西社会经济面貌主要是窦氏后期的真实景象。  相似文献   

3.
在河西汉简出土之前,学术界对两汉马价的探讨主要依据传世文献,认为汉代马价在1匹15-20万钱之间.河西汉简的出土,为学术界重新认识汉代马价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认为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在1匹5000钱或1万钱,但这种意见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认为两汉时期马价波动幅度很大,1匹5000钱左右的马价只是两汉时期内地的最低马价,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多数时期在1匹2万钱以上;河西地区的马价要低于内地,马的常价在一匹4000钱至1.5万钱之间,在王莽末和东汉初年,河西的最高马价也可能达到一匹数十万钱.此外,河西汉简记载的死马价格与文献记载的死马价格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4.
诗书合璧是艺术的较高境界,而完全是出自创作者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诗文是自己的,书法也是自己的;诗文是为了自己,书法也是为了自己,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是一种需要。唯此,诗书才有真情雅趣,亦唯此才见"从心而觅,感无不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自觉觉人,自愉娱人。  相似文献   

5.
"食学"一词最早见诸中国学术界,大概是源自萧瑜教授1966年于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的《食学发凡》一书。顾名思义,"食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各种饮食现象、行为、思想及其规律。"食学"概念的出现虽然较为晚近,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饮食研究,《礼记·礼运》就有"礼之初,始诸饮食"之说。据史籍记载,两汉至唐期间,《隋书·经籍志》所载食经已达71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达171卷,郑樵《通志》则记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西汉晚期始,小麦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讲,两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在农业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7.
汉匈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双方强弱位置的转换与两汉时期的政治地理条件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汉匈双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双方综合实力形成有重大意义;阴山、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的得失限制了匈奴势力的发展;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则使汉政权获得了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河西的经营不如两汉,但在河西发展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河西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是个最重要的分界点。匈奴浑邪王归汉后,武帝在这里设置四郡,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修筑长城,有力地促进了河西的发展。西汉末年,中原大乱,河西在窦融统治下却是一个相对安定、富庶的地区。窦融还以河西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统一事业。东汉初年,武威太守任延也曾在这里设立学校,整修武备,兴修水利,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明帝开始,由于北匈奴的骚扰和东  相似文献   

9.
贾文丽 《南都学坛》2010,30(4):5-11
两汉时期,河西因地处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经济、政治区域的结合部,又是交通要冲,地形险要,因而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河西归汉后,面对政治形势和地理形势变化的需要,汉朝在河西的防务建设经历了初创和成熟两个阶段。防御措施不断加强,建立河西四郡、属国,增筑居延、休屠塞;作战方略适时调整,以河西军为主力或偏师与多路大军协同作战,使河西的战略前沿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汉朝北伐和西征的必经之地。综观汉与匈奴百年作战的历史,汉朝在河西的防御与战略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濊"字的本义是"大水",濊族所在的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江原道和咸镜南、北道。"濊"作为族称,含义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粟"字的本义也是"水",粟末族所在的位置是第二松花江流域。"粟"作为族称,含义也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喉牙音"濊"曾经发生了到舌尖前音"粟"的历史音变。  相似文献   

11.
统治河西地区的13年中,面对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战事四起、民族矛盾激化的河西局势,在大力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的同时,窦融采取了"怀辑羌胡"与坚决抗击匈奴并用的民族政策,保持了河西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为河西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窦融的统治政策,为多民族地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墓葬的综合研究分析可知,两汉时期宁夏地区的墓葬文化各种因素中,既有汉族移民文化因素,也有当地本土的"土著"文化因素,两种文化因素在整个墓葬文化因素中所占比重的不同,反映了汉族文化循序渐进影响这一地区的客观史实。  相似文献   

13.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敦煌文书,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阐述了两汉魏晋时期河西豪强大族势力产生晚而发展稳定快速,成份比较复杂,自保心理强的特点。比较系统的分析了河西大族与河西诸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对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河西大族对河西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封建化,对促进民族融合和在保存发扬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论》是两汉之际桓谭的主要著作,该书体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政治、美学和天文等思想。此书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主要表现为:善用譬喻,辩论是非;借助故事,彰显己意;善设机巧,长于论辩。另外,文章的语言较为浅显,句式也较为多变。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拜读崔明德教授大作《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深感别开生面而欲有所言之际,崔教授和马晓丽教授合著的又一力作《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由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面世。捧读之余,更是启悟良多而有不能不言之感。  相似文献   

16.
以《搜神记》中之妖怪故事为考察重点,具体论述了自先秦两汉时代至六朝时代"妖怪"概念发生的变化。在先秦两汉时代,它主要指一种具有预兆性的反常现象;在六朝时代,它的概念则与"精怪"的概念逐渐混淆起来,其主要意义则为精怪、鬼魅之类。  相似文献   

17.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其诗用韵有同于两汉的,也有同于南北朝的,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同于两汉的有东钟、元寒桓删、山先仙、歌戈麻、阳唐、尤侯幽、庚耕清青;同于南北朝的有尤侯幽、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侵,另外还有萧宵与豪.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两汉三朝在经营西域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了探讨。认为决定经营成败的首要因素是统治者对西域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政策中则因俗而治、屯田、对动乱镇压是否果断、是否拥有一批素质很高的官员队伍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主要因素;国力强盛是这些政策是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障,而中原地区稳定是国力增强的必要条件,同时由于西域依靠河西走廊和内地联系,今甘青地区的稳定由此也成为影响西域治理大局的基础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阮籍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 ,其诗用韵有同于两汉的 ,也有同于南北朝的 ,体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同于两汉的有 :东钟、元寒桓删、山先仙、歌戈麻、阳唐、尤侯幽、庚耕清青 ;同于南北朝的有尤侯幽、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侵 ,另外还有萧宵与豪  相似文献   

20.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